幼小衔接发言稿(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2073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发言稿(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发言稿(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发言稿(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发言稿(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发言稿(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发言稿(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发言稿(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小衔接发言稿(杨)各位家长:下午好!很高兴因为孩子这一共同的话题我们坐到了一起。再过几个月,我们的孩子将迈出人生中重要的一步,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大的转变,小学与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两个不同的天地。也许有不少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能不能赢在新的起跑线上。因此,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来一起谈谈孩子的成长。我相信,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下,孩子会走好这一步,逐步喜欢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活的。下面我就从一个教师的角度,以自己工作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怎样帮助孩子顺利、愉快地完成幼小衔接与过渡,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也是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意义重大。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

3、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是,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

4、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Tips:家长鼓励孩子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消除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陌生感,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玩,在与小朋友的接触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与小伙伴在一起的快乐,用这些积极的办法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当这一心理“关”过后,就要寻找更多的机会表扬和鼓励孩子,引导他们要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并使他们明白学习是一种责任,自己是学校的小主人。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Tips: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是孩子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前提。家长可以告诉孩

5、子,上学后能学会更多的字,读更好看的书,学会算术,学唱更多的歌谣,学讲英语,会用电脑等等。在学校,能结识新朋友、新老师,他们都会很喜欢你,以此来激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Tips: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特别是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对某个老师说长道短,评头论足,因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不听老师的话,甚至与老师对立,不接受老师的教育。同时鼓励孩子多与老师沟通,遇到不懂的问

6、题及时地请教老师,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拉近很多。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Tips: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均可让小孩更快地适应小学课程。同时家长可以适当地和孩子一起学习,让他觉得在学习的路上不只有他一个人。综上所述我们把幼小之间的差异用以下的文字来描述:相对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生活来说,课堂学习将成为孩子小学生活的主题。如果说幼儿园教育以“抚育”为主兼顾学习

7、,那么小学一年级教育则完全转向了学习;如果说幼儿园更多的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更注重“自理”与“自立”;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对学习更多的是“朦胧”,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是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这些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自然形成的教育转变,家长不用过分的担忧,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顺利地渡过这个适应期。我们谈了以上这些幼小方面的差别以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学情绪目标:让幼儿产生我要做小学生的愿望,我要上学的愿望。从主观上有配合做好有衔接的愿望和行动。做法:1、利用各种媒体向孩子介绍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如央视、上海本地的少儿频道、教育频

8、道,看看小学生们在课外时间和学校里做什么,他们和幼儿园里的活动有什么不一样。2、带领孩子有意识的看看小学生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3、带领孩子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这里我们幼儿园老师每年都会带领大班的孩子到我们周三小来参观。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切忌对孩子说以下的话:现在让你多玩一下,以后上学了你就别想玩了;你这么不听话,以后上了小学老师一定不喜欢你;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

9、以后上了小学怎么办;快点吃完饭做作业了,现在幼儿园作业少,以后上了小学作业很多,你慢吞吞的怎么来得及?等等。这些话都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愿望和兴趣,甚至会让孩子入学后形成厌学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当然,家长也不能过分渲染小学生活,凭空想象,将小学生活说的言过其实,这样孩子入学后发现没有那么好,会产生被骗、失望的情绪,不利于将来的学习。 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目标:这是让孩子开始自立和自理的第一步,使孩子在今后的学校生活中会照顾自己。做法:1、用眼卫生。书写、阅读姿势等,教会孩子做眼保健操。让孩子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的方法。这里特别强调要注意孩子的写字姿势和执

10、笔姿势,执笔正确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运笔的灵活、书写的速度,书写的效果,也会形成近视,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尺一拳一寸”刚开始肯定有点不适应,随着习惯的养成,书写速度、舒适度必将大大提高。2、喝水和如厕习惯的培养,告诉孩子们每天应该有一定的饮水的量,在幼儿园里有教师会时时提醒,但在学校就靠自己了。同样孩子如厕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在课间不要光顾着玩,要抓紧时间上厕所,怎样用手纸,束好衣裤等。看起来这都小事,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学会的话,那就是大事。等上了小学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不偿失了。3、稳定的作息习惯。让孩子每天7:00之前起床,现在就开始,有的孩子因为幼儿园早晨入园时间最晚8:30分,家里

11、又离幼儿园近,所以每天拖拖拉拉起床很晚,不如现在就开始,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今后可以轻松许多。一年级孩子每天晚上睡觉时间最晚不要超过八点半,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第二天早上孩子上课才会有精神,才能学进知识。4、让孩子热爱运动。强健的体质和优良的体能是学习的保障,为什么有的孩子刚上学时成绩都差不多,但是到了年级不断升高,有的孩子依然精神抖擞,有的却开始感到累,感到倦态,容易疲劳,这就是运动的关系。现在的人在承受着巨大的事业压力、社交压力、家庭重担的负荷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的身体对环境的敏感度变弱,对环境的抗压能力变弱,所以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三、

1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目标: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能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做法:1、认识时钟。不但要会看整点、半点,还要逐步学会看几点几分。让孩子体验一下5分钟有多长,在5分钟里可以做哪些事情,然后让她体验10分钟有多长,10分钟里可以做些什么?以后他就对学校里的课间10分钟有感知了。2、规定孩子完成任务的时间。无论你交待孩子做一件什么事情,你都要告诉孩子具体完成的时间,如给你30分钟,你把房间收拾好。看,长针走到10,你要早餐完成。或者我们要在8:15之前赶到幼儿园。不要模糊,不要笼统,让时间来替代你管理孩子。3、和孩子沟通时间上的约定。如这幅画你大概要花多少时间?让孩子告诉你他的安排,家长只是

13、负责监督。四、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更加有效的学习。做法:1、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孩子上了小学的孩子,成人关注、照顾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孩子自己照料自己,树立任务和规则意识。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树立规则意识。如果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要率先树立榜样,并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

14、守规则的能力。2、注意力培养。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看电视可有注意力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只要是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肯定集中。其实这是孩子的无意注意力,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好看的电视,好玩的游戏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注意力能量,这就是以兴趣和生物本能的注意力,就是无意注意。我们今天说的注意力培养是有意注意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个5-7岁幼儿的有意注意力培养要在20-30分钟。有意注意是主观和客观协调动作的结果。首先是倾听的注意力,仔细听,听完整,不能听个大概就结束了,听后能反馈。家长可以让幼儿少看电视多听广播,问问你听到了什么,只要孩子能说出个一点二点就说

15、明了孩子的确在听,不能一问三不知;还可以让幼儿带着一个问题去听,如让孩子去打电话询问天气情况等。其次是注意力是否抗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要多以鼓励为主,如当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家长说:“你干得不错,旁边有人在说话,你都能专心地把作业完成,很好。”让孩子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3、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教会孩子对文字有兴趣。对生活周围的文字有敏感度,如商店的招牌、马路上的路牌等;其次是让孩子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文字。(家里人的名字、自己的名字、学校的名字、经常去的商店的名字等);第三、给孩子讲故事,选一本图文并茂有一定情节但不会过于复杂的书,家长读给幼儿听,当读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突然停住说

16、:“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自己先看看猜想一下吧。”给幼儿一个自己阅读的机会。第四、家庭中要有一个喜欢读书的环境,让孩子经常听到家长们的交流:我从一本什么书上看到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等。让书本成为孩子的一位不说话的老师。4、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的孩子像一个容器,可以接纳成人的许多教导和知识,但是当遇到问题时,就不行了,培养孩子主动提问和质疑非常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还浅显一些,孩子不懂家长可以教一教。随着学习的深入,家长也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这时如果孩子能主动提问的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自己问老师、问同学,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这样就等于让孩子不但学会了发现问题,还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孩子听了一个故事或者进行了一个活动,家长也可以让幼儿提提意见或者想法。这些好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家长不要操之过急。第一周教他做,第二周帮着做,第三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