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91682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的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重塑【摘要】社会信仰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重塑我国社会信仰要在关切社会发展现状及多样化社会群体的理性选择特点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建设。【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社会信仰一、引言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人类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关乎世界与人生终极意义的选择和持有。人作为一种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既要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我,更要葆有超验的精神维度,以此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就需要信仰的支撑。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

2、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摄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并经过社会评价活动的内化,成为主体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念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信仰并非神奇神秘的东西,它其实就是一个由价值观、人生观所构建出的精神系统。宗教信仰只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一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要在行动,那么他就不能不进行某种价值选择、具有某种信仰、设计某种理想。不容否认,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元素如仁爱、和谐、真诚、自

3、强等直至今天仍然是支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尽管时代不同,地区不一,信仰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变化,但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仰就从未消失过,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给人的实践以指导,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信仰在其终极指向上必然都要以关注人的超验世界为目的,它是指向人的可能世界的精神关怀。信仰总是以个体为依托而展开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信仰的确立,为社会生活的健康有序发展确立了前提和基础。在当代中国,如果说建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则我们必须着眼于个体的信仰确立,注重社会信仰基础的培育。社会信仰是指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并确定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想和

4、终极目标,它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社会信仰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价值导向和凝聚力量的作用,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因素之一。就整体社会价值体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占据着核心地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正处在新旧转型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国民社会信仰,造成了国民社会信仰的一些危机。为此,建构良好的国民社会信仰已成为时代所需,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支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塑造良好国民社会信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崇高的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支撑

5、。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突出强调要把实现全民自觉作为完善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和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在包容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在全民族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支撑和影响全民族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行为判断的总体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民自觉,取决于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普遍认同程度和自

6、觉程度,需要全社会形成崇高的社会信仰和共有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冥想,而是社会成员从内心深处对本民族共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信奉和笃行,是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社会公众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看法一旦内化为信仰,就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道德选择的整体走向。民族信仰作为凝聚民族思想的精神纽带和激发精神追求的原动力,能唤起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激发投身社会主义的热情,是增强民族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支撑。人们一旦形成稳定的信仰观念,就会在其强

7、大的感召力下形成对本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会自觉将社会的相关思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信念追求,并不断使其“外化”来指导和规约自身的行为。正如戴维斯伊斯顿所说:“如果社会成对当局或典型的道德效力有一种坚定的内在信念,那么即使当局的输出或失败行动,对社会成员造成了不断的打击,仍有可能继续存在。”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充斥和碰撞的今天,一些代表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潮流层出不穷、广泛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消解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也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普遍认同。崇高的民族信仰作为唤

8、起全民思想共识的强大引擎,能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局意识,坚定人们信奉和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能促使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要求,并不断外化来指导和规约自身行为,使得主体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因此,在全民族范围内形成崇高的民族信仰,对于夯实指导地位,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全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博弈中占据中流砥柱地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二、我国现阶段信仰危机的分析信仰危机已被公认为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改

9、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信仰危机在我国也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我国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看,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高校师生和党内外长期普遍存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与政治信仰问题。程恩富:当前社会信仰危机的深层原因N,社会科学报,2004.从微观上看,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社会诚信缺失、官场腐败严重等。(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对社会信仰建设重视不足。社会信仰建设的内容存在滞后性,理论创新不够,系统性不强。我们的理论建设还处于根据社会信仰变化不断调适的阶段,而不能引

10、导这种变化,使得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价值真空”。同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和形式不灵活,理论宣传教育存在片面性、空泛性甚至逻辑矛盾性,说教成分多,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使得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整个社会在价值多元化选择面前产生了价值迷茫。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与道德良知的冲突、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等,整个社会

11、出现了强烈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使得人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怀疑态度,现实趋向无意义化。在多样化价值观念影响下,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多重的价值评价标准。很多人借机鼓吹“价值多元论”,公开宣扬“过时了”、“”,认为是“伪哲学”和“吃饭哲学”,否认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任意修改和随意曲解的观点,主张用多元化消解一元化指导。指导地位的削弱和边缘化,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及对深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怀疑和动摇,很多人质疑成为自身信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动摇了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信仰危机动摇了整个民族信仰体系的思想根基,使全社会缺乏统一而坚实的思想来指导和规约人们的行为。(

12、二)个体信仰淡化使国民整体社会信仰产生紊乱。崇高的精神信仰应该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以追求真善美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和个体生活的重要目标。马永忠.基于信仰结构的信仰重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7(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这使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国民中的个体对物质条件的依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加强,正如马克思所言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那样,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因素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自我为中心

13、的个人精神信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膨胀起来,撞击着改革开放之前的诸如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大公无私等信念,个体崇高精神信仰被淡化。现实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漠不关心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无一不是崇高信仰弱化的具体体现。个体精神信仰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国民整体精神信仰的现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精神信仰整体上是良好的,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面临着过度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吞没理想主义和真诚信仰的危机,牟中鉴.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5).国民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一度出现短暂性“真空”。进而造成紊乱现象:其一,国民政治信仰边缘

14、化。国民政治主体意识淡薄,除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之外,几乎没有参政议政概念,更无从谈起关系国家大事之想法,完全把自己置身于国家政治之外。其二,国民信仰中的功利化信仰加强。所谓功利化国民精神信仰,就是国民唯有“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理念,以“金钱多寡”价值来衡量得失,以“享乐与否”方式来评价生命。比如,国民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恶化的发展方式、只知道享用而不知道回报社会等这些现象都是国民功利化信仰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结果。其三,国民精神信仰中不良信仰滋生蔓延。由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呈现复杂化和无序状态,一些人只看到社会生活中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的现象,他们对当前的社会改革和激烈的

15、社会竞争难以适应,对现实感到失望,精神寄托转向神灵以寻求庇护,使封建迷信思想和有神论思潮在社会中死灰复燃。(三)大众传媒的舆论强势弱化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在传统文化与现代音符相互交锋、猛烈碰撞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明显弱于舆论强势。传统文化中承载的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民风民俗等优秀文化因子逐渐被人们遗弃和淡忘,开始从人们的视线中退出。传统文化教育被束之高阁,或仅流于形式,远远没有发挥其文化载体的育人功效,降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众传媒以其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统摄着人们的思想领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音符压抑传统文化,并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精神走向。然而近年来,大众传媒

16、在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的驱动下,为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任意戏说和篡改历史,粉化英雄人物和历史史实,很多宣传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甚至持否定态度,削弱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净化功效,降低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割断了民族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精神血脉,致使整个中华民族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整个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体系呈现离散状态。(四)西方意识形态削弱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及多种意识形态蜂拥而至、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形成猛烈的震荡和冲击。全球化更加凸显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一种丧失自我确认的标准与定向,不知所措的分裂感与迷茫感正在围绕着知识分子群体。西方社会标榜的“自由主义”和“极端的无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