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辩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社会实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0538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辩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社会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辩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社会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辩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社会实践(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社会实践1,诚如对方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信条,作为价值层面的内容,确实应该让老百姓掌握,但是如何掌握,在我国现阶段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被广大人民接受,真正地指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2,社会实践不一定都是自上而下派任务的方式,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创意好点子等方式来向大学生征集社会实践的形式,发挥每一个主体的独特践行力。3,社会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加拿大星网报道,多伦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加国的华裔学生尽管学业成绩令其他族裔无可企及,但在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解决问题、领导能力等方面却落后于其他族裔学生。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华裔

2、身上,更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用共同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4,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是走下课堂,走出校门的教育形式,在日常的社会实践策划、组织、管理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始终,通过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用生动具象的话语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社会实践的可靠依据和强有力的理论指导。5,社会实践,就是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6,坚持从我做起。“人人皆可为尧舜”。践行社会主义核

3、心价值观,不只是“你”的事情,“他”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一个人的嘉言善行,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声宣示,就会在他人心中激起善的涟漪。只要每个人都从自我做出改变,何愁整个社会不能风清气正?7,坚持从身边做起。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日常生活琐事中的言行举止,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须喊口号,只要每个人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涓流滴水就能汇聚成道德洪流。比如孝亲敬老,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比如勤俭节约,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却能让人

4、真切体悟到真善美就在身边,传递爱与善的正能量。下面我将重申我方观点:第一,社会实践比理论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教育的形式是多重多样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仅仅要理论的教导,很难让广大群众理解,比如说,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但是法治社会的构建理论教育远远不够,习近平总书记讲,少用说教式的方法进行灌输,应当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挖掘公民为什么要守法的深层内涵。你要告诉老百姓,法律有什么作用,它具有规范性、引导性、强制性,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你的利益受到损害了,法律就是最有力量的武器。第二,社会实践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许我们能够背出价值观的24字内容,但却在生活中

5、难以践行,其深刻的内涵需要社会实践加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角度,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理论指导的大框架得有,但是作为血和肉的社会实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富强是基础,怎么打好?我们有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民生工程、优化企业体系、发展低碳模式;政治民主是保障,怎么保证?我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文明进步是动力,怎么促进?我们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人才代理制。社会和谐是目标,怎么构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多管齐下。第三,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强化信念和指导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不乏高层领导对价值观夸夸其谈,但是自己却没能作出表率,贪污腐败,不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的理论按理来说应该比老百姓强很多,但是俗语云,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实际生活中没能真正践行,因此,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毕竟理论性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还需“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而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