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兵役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204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兵役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汉代兵役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汉代兵役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汉代兵役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汉代兵役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兵役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兵役制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代兵役制度篇一:汉代政治制度秦以前的中国,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府,而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统一。所以,言中国制度应以汉为始。直到汉时,才真正的实施郡县之治,而非诸侯列国。一、汉代政府组织1. 皇室与政府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统一的代表;皇室则是皇帝的私人家庭。而国家的领袖则当为宰相,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为皇帝的大管家不假,事为国家的的大管家,即便是皇室也是在宰相的管辖之内。对比如下:皇帝的“秘书处”: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的“秘书处”:即“十三曹”,一西曹,主史署。二东曹,主升迁(两千石的大官升迁)。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主奏折管理。五词曹,主词讼。六法曹,主邮驿科程

2、。七尉曹,主卒曹转运,即管运输的。八贼曹,主盗贼。九决曹,主罪法。十一金曹,主货币、盐铁。十二仓曹,主仓库。十三黄阁,主薄录众事。2. 中央政府组织“三公”“九卿”。A 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划分,太尉主军事,武官首长。丞相主行政,文官首长。御史大夫主监察,辅助丞相,即副丞相。B 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太常,主祭祀。光禄勋,主门房。卫尉,主侍卫。太仆,主车辆。廷尉,主司法。宗正,主国家财经。大司农,主工商税收。少府,主皇室财经。3.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分为两个等级,一为郡,长官太守,食两千石,与九卿可以相互调任,无升迁之别。二为县,长

3、官县令。汉时,全国郡约100多个,每个郡约10到20个县,全国11001400个县。4.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有个丞相,丞相下面有个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即御史承,刺史上属于御史承,年俸禄600石,实属小官,全国13个刺史,每个刺史监察不超过9个郡,根据政府规定的六条考察,别不多管,可谓小官大任。另外皇宫里还有15个侍御史,事弹劾国家和皇宫里的一切事情。而此时有两个路线汇总,即部刺史与侍御史汇总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汇总给丞相。二、汉代选举制度在秦以前,做官需要有一定的血统,即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到秦汉以后就不同了,一不是封建的世袭,也不是军事掌权,更不是富人的权贵。在汉时

4、,选举制度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不定期的选举制度,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往往下诏,希望各地选人才到朝廷,或是大灾大难之年,为表政府失职也会选拔人才为朝廷问事、做事,即举贤良。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比如需要人到匈奴,就要懂外语,有计谋等,多为应召活自荐。第三种是定期的选举制度,即举孝子廉吏。20万人口的郡每年一个,后因地方官员营私舞弊又加上了考试,同时等于把穷苦民众给抹杀了,毕竟但是没有印刷术,经书只有在富庶子弟家庭才有。三、汉代经济制度汉时的经济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而是盐铁也。从税收而言,农业经济归宗正,盐铁经济归少府。汉时的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赋税是30税1,在文帝时五田租,共十一年,历史上仅有

5、的一次。岁时如此,依然有很多人无土地,主要是土地的自由买卖,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农民会卖掉自己的土地周济生活,但再租私人的土地便是十税五。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社会现象见四。注解:汉代不允许乞讨,人必须在政府的名册注册地。四、汉代是全民皆兵的。二十成丁,二十三开始服兵役。二十成丁为何不直接服兵役呢,政府主要考虑到农民耕种和社会孝道,先在家耕作三年,即“三年耕,积一年之蓄”汉代兵役重要分为三种,一是在中央做“卫”,二是在边防做“戍”卒,三十在地方做“役”,只有第三种二十岁开时为“役”。当时汉代中央有两只军队,一是南军,是卫兵,待遇优厚;而是北军,即戍卒,费用自理。共计约7万人。戍卒一般三天,不去的需缴

6、纳三百钱即可。此等制度在秦以前还尚可,不是什么苦差事,来回半月即可,但代汉时就得半年了。在地方,郡的行政长官是太守,军事的主管则是都尉。凡是壮丁每年秋天举行大阅兵,为期一月,叫做都试。另外在秦汉以后还要服力役,为期一个月,不去者可缴纳200钱,即可。此外在汉代还有人口税,小孩亦有。五、汉代制度检讨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五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无功效。其次是在兵役方面,中国地大人众,操练简单,调动不便,无多大实际意义,使得全民皆兵徒有其名。其三是在政府组织方面,上面我们说过皇权与相权是分开的,皇室与政府也是分开,但在中国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与分离,这就出

7、现了了强者政治,皇帝强势则国家的操作就是皇帝在操纵了。其四是选举制度方面,举孝子并一定廉。整体而言,汉代的政治制度是理性的是政治理论的成规运用,至少知道了皇权之外有相权,皇室之外有政府,实为政治史上的巨大进步。篇二:汉代诗歌第四章 汉代诗歌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第一节帝、妃诗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汉五年,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他对着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8、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支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女人这样急剧的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汉书高祖本纪载,刘邦过沛

9、,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底层出身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人生之路的方向与项羽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无法预料所打下的江山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士来为他守卫四方?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一首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色,抒发

10、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虽然,武帝坐稳了江山,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与帝王密切相关的妃子,有的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楚霸王的美人虞姬,和项羽歌云: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又如,汉成帝宫中妃嫔班婕妤有一首怨歌行,写得相当出色: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书外戚传说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遂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盖为此而作。诗中以团扇自比,想象优美贴切

11、,对后来的“宫怨”诗影响很大。此诗是乐府歌辞,属楚调曲。成帝时乐府非常兴盛,班婕妤 又是一位才女,她仿照乐府民歌的风格写出这首诗,是合情合理的。有人疑此诗为伪托,并没有可靠证据。第二节 两汉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新的范本。一乐府、乐府诗、乐府诗集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

12、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根据现有文献来看,乐府一名,最早见于秦朝,1977年陕西临潼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刻

13、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亦设乐府。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均设太乐和乐府两音乐机构,前者掌管祭祀雅乐,归奉常管辖,后者管民间俗乐,权属少府。汉武帝时,扩建乐府机构,这时的乐府,人员多达八百多。其主要职责除了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词、配编乐器外,还负责采集民歌。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宋人郭茂倩收集上起远古,下至五代的乐府诗,编成乐府诗集一书,全书将乐府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汉代的乐府诗主要保存

14、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二汉乐府反映的思想内容汉乐府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内容。(一)下层民众的贫困生活及其反抗精神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惨重,农民生活非常痛苦。关于这一点,就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也不能不承认:“贫民常衣牛邓之衣,食石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甚至与牛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对饥饿、贫困、受迫害的血泪控诉。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妇病连年累岁,妇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

15、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裹。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大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臵勿复道!”残酷的剥削,竟逼得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违背妻子临终时的千相尤嘱,忍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篇三:20XX届高三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20XX届高三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24.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 35世纪 810世纪 1416世纪A. B. C. D.【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试题解析】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大致是春秋战国时期,虽有战乱但无迁移,故错误;35世纪,大致是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