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074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丽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丽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丽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丽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丽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丽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丽制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丽制度篇一:古代朝鲜的等级制度古代朝鲜的等级制度朝鲜朝有许多官制沿用中国官制.中央机关方面,最高的是议政府议政府议政府为最高中央行政单位,长官有领议政和左右议政各一名,另有左右赞成各一名,左右参赞各一名,领议政我觉得应该就像我国的行政院长,左右议政应该是副院长的地位吧!六曹是指吏护礼兵刑工六曹-就是中国的六部, 六曹隶属议政府管辖.一吏曹负责大军与其他王子功臣的封爵,内外命妇的职牒,官吏的功过升迁监督,以及其他任何有关官职的事务内需司-隶属吏曹底下单位,正五品,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 内侍府-隶属吏曹底下单位,从二品,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二. 户曹负责掌管户籍,赋

2、税徵收,国家与各单位郡县的会计预算与物品等佥正,提调,直长都是内赡寺的长官名,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以及油等东西,还负责对日本与女真的织造与食粮,隶属户曹属衙门 盈库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五品,掌管油、蜜、黄蜡、素物、胡椒等事 长兴库-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五品,掌管席、纸等事司圃署-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六品,掌管园圃、蔬菜等事司饔院也是正三品,掌管御膳以及宫廷内三餐之事三.礼曹负责掌管仪式,制度,外交辞令,国葬,宴会,外宾接待,史官,科举等内医院 - 是专门医疗宫中皇族的专属单位,属於礼曹管辖- 长官-都提调,提调,副提调,正,佥 正,判官,主簿,直长,奉事,副奉事,参奉典医

3、监 - 属於礼曹管辖 ,负责训练医官-长官-提调,副提调,正,佥正,判官,主簿,直长,奉事,副奉事训导,参奉惠民署 - 属於礼曹管辖-长官-提调,主簿,直长,奉事,训导,参奉活人署-属於礼曹管辖 ,掌管救活都城病人,所以才叫做活人属-长官-提调,别提,参奉 内医院,惠民署,属於吏曹管辖 昭格署-隶属礼曹底下单位,从四品,掌三清星辰醮祭, 直到壬辰倭觞后才废止四兵曹负责军人之认命,兵备,兵器,防御等,应该像是我国的国防部吧,而判书就是长官五刑曹负责刑罪的覆审,法令调查,监狱和奴婢六工曹负责营造,工匠物品制造,车辆宫廷桥梁建造司宪府论时政纠察百官的单位,即使是王室宗亲权臣都敢纠举,也可对国王诤谏承

4、政院负责朝中秘书业务的地方,对於王命的直接下达以及朝中大臣表达国政意见的场所,1894年 甲午改革改名为承宣院,1895年又改名为秘书监,秘书院长官为六位承旨,之下还有六位副承旨奎章阁朝鲜时期负责御制文书图画,管理王室族谱还有内阁书籍的机关集贤殿高丽和朝鲜初期在御前设置的学问研究机关朝鲜时代,1392年 7月制定的,沿袭高丽时期的宝文阁,成立掌管军机,侍卫等军令,而兵曹就负责铨选仪仗柄命的军政,而三军总制府就属於义兴府之下,世宗即位后,又将义兴府与三军总制府合而为一,另设三军镇抚所,久而久之,三军镇抚所为文臣所掌,军令上也属於兵曹指挥,这时变成兵曹掌管军政与军令到了世祖,又定五卫改编五卫镇抚所

5、,都是由文官兼任,军令则仍统合於兵曹费边司朝鲜时代掌管军事务单位之一。一开始朝鲜建国之初,对於军务由哪一单位负责并没有一定的权限,后来成宗年间北方边境纷扰,为配合即兴的军事行动而设置之,之后反倒成为边界管制匠士的单位,特别是在壬辰倭乱后,直到高宗大院君摄政,分散的军务军权才由议政府收回备边司中宗时,因为有倭寇与女真的侵扰,所以成立此单位,但了明宗年间才成为永久的机关,之后也掌管一般政务,甚至取代议政府的功能,议政府与备边司并称堂庙,到了高宗大院君摄政,才将政务大权移转回议政府义禁府是一种特别法庭对於叛国篡位等要动摇国本的犯人,加以施行烤问就是义禁府的主要工作隶属於兵曹节度使朝鲜时代地方防卫体制

6、,世祖以前对於地方上道派遣节度使驻所边界,如海岸或是军事要冲镇防备另外汉城府和开城府因为是首都,所以地位重要汉城府-朝鲜时的首都,就像现在台北市政府一样地位,原名汉阳府,长官为判府,府尹开城府-是高丽朝的首都,是京畿道的首府,应该就像台湾省政府一样吧或是上海特别行政区的地位道就像我国的省一样,是一级地方单位首长为观察使平安与咸境都是道名朝鲜全国分为京畿,忠清,江原,黄海,全罗,庆尚,平安,咸境八道地方制度道的监司驻守的地方称监营,以下则有府,牧,郡,县府还分大都护府与都护府,大都护府长官为府尹,都护府长官为府使牧长官为牧使,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篇二:隋朝与高丽关系的演变一、 研究 的回顾

7、与 问题 的提起大业7年(611),隋炀帝下诏讨伐高丽。翌年,百万隋兵先后开赴辽东战场,一场倾集全国军力、民力和财力,不惜以国家命运为之一搏并对东亚乃至世界 历史 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 影响 的空前战事揭开了序幕。对于隋炀帝发动这场战争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自唐朝以来,众多的 政治 家、历史学家不断地从许多方面发表评论,进行研究。由于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直接导致隋王朝的倾覆,以隋为鉴的唐朝统治者便主要从如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等现实政治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件,谴责隋炀帝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唐人的评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若以此来概括这场战争的起因,则无疑失之偏颇。其实,唐朝统治者对这场战争所包含

8、的深刻意义洞若观火。所以,他们在把战争的责任归究于隋炀帝个人的同时,却在实际上继承了隋朝对朝鲜的政策。唐人的评论,极大地左右了后人的研究,甚至成为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建国以来,这种观点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岑仲勉先生便认为:隋炀帝征高丽“师出无名,无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此一战役应列为侵略性战争。”把这场战争的起因归究于隋炀帝个人的领土扩张欲。这种观点混淆了国内政治同国际政治的区别,夸大了一个国家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的选择自由和个人在国际政治上的作用,把对政治权力的运用视为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不能阐明在东北亚地区各国间价值观念和现实利益,进而揭示这场爆发战争的内在因素。赵俪生、高昭两位先生认为,

9、高丽“不仅具备入侵 中国 的可能,它还较之突厥更多地具备着于占领之后统治中国的可能。”魏晋南北朝时期,高丽与中国的关系,限于篇幅,难于详述。概言之,高丽向中国的扩张,主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至鲜卑慕容氏屡次大破高丽之后,高丽向西北的扩张为北方民族所阻,转而向南拓展,而同百济和新罗尖锐冲突。至六世纪五十年代,新罗占领汉江流域之后,三国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复杂激烈,战火连年,更使得高丽无力向东北扩张。赵、高两位的见解忽视了朝鲜三国间的矛盾抗争,夸大了高丽入侵中国的可能与实力。近年来,对隋史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从正面重新评价隋炀帝及其内外政策的倾向。韩隆福先生认为,隋征高丽的原因主要是高丽在东北扩张、企图控

10、制东北民族以及不断侵扰边境,因而引起隋朝的自卫反击。”这种观点颇难成立。因为自隋朝建立以来,高丽一直向隋朝朝贡,接受册封,仅在开皇十八年(598)联合靺鞨侵入辽西。除此之外,整个隋代未见高丽入侵的记载。至于同中国争夺对东北民族的控制权,虽然触及到隋伐高丽的部分原因,但若用正义和非正义之类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来代替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探讨,则转移了研究的方向而难以深入。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辽河流域原属中国领土。所以,当强大的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势必要领土主权,此乃是隋伐高丽最根本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研究隋朝为何不以此作为讨伐高丽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高丽虽无犯边的举

11、动,但唐太宗照样讨伐高丽;至唐高宗时期,唐朝已基本收复辽河流域,但还是坚持灭高丽的方针。由此可知,朝鲜问题远较犯边、领土争端等显而易见的表象更为深刻和复杂。西岛定生先生把东亚视为一个完整的、自律的世界,用联系的观点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探讨东北亚各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在东亚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册封体制”,此乃是东亚国际政治秩序的基轴。”同时还认为在六世纪后叶,北齐已经重新建立起了对东亚各国的册封体制,并为隋所继承。当这种国际关系格局受到高丽的挑战时,就引起了隋朝的强烈反应,因为“能否匡正外藩国对臣节的违反,决定着中国王朝自身的命运”。进一步从外交与内政的相互关系阐述隋炀帝征伐高丽的意义。但是,西岛

12、氏过于注重 理论 上的阐述,试图用“册封体制”一种模式来完全说明复杂的东亚国际政治关系,致使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更多地注意册封的形式,而对各个时期册封关系表象下所掩藏的册封内涵的变化, 分析 得不够透彻;注重了中国对构建东亚国际政治秩序的努力,而轻视了各国利用册封关系来保卫乃至 发展 自身利益的情况;强调了中国制御东亚各国的一面,而未能深入研究怀柔的一面,对笼络、羁縻等形式与手段均未深入论述,从而削弱了理论的说服力。堀敏一先生深入研究了唐代的羁縻体制,指出隋唐帝国的对外关系并不局限于册封体制,乃是根据各国的实力而呈现出多种关系形式,从而构成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别开生面,颇有启发。笔者认为,北齐

13、对朝鲜三国的册封形式重于 内容 ,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从隋到唐高宗 时代 ,中国同东亚各国的关系由形式上的册封向实质上的臣属关系转变,隋伐高丽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汤因比提出,应以文明地区(civilizational area)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单位。”此见解也适合于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研究。因为东北亚确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世界,各国间的关系经常是互为因果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整个东北亚的角度来考察隋与高丽的关系,不但要考察册封的形式,更要研究其实质、各国间势力的均衡与消长、国家利益直接与间接的冲突。而且,由于隋朝对朝鲜的政策为唐朝所继承,所以还必须把隋唐两朝联系起来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仅以隋伐高丽

14、的背景和原因为线索,对两国间的政治关系作些不完全的探讨,至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则留待另文阐述。二、高保宁勾引外族作乱及其影响隋伐高丽,自有其远因与近因,有些原因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高保宁占据营州反抗周、隋对隋与高丽关系的微妙影响,就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丽问题对中国内政的影响。高保宁是北齐后主武平(570575)末年任命的营州刺史,“夷夏重其威信”。营州是北齐镇抚高丽、契丹、库莫奚等的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后,“齐之行台、州、镇,唯东雍州行台傅伏、营州刺史高保宁不下,其余皆入周。”周武帝曾遣使招安高保宁,但为其所拒

15、。不仅如此,高保宁还上表投靠突厥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劝其称帝,自己则成为高绍义政权的丞相。宣政元年(578)幽州人卢昌期及北齐遗臣起兵叛乱,占据范阳以迎高绍义。高绍义以得天所助,遂勾引突厥军队大举入侵。高保宁亦与之呼应,“帅夷、夏数万骑”,欲入寇范阳。”此次叛乱为北周柱国、东平公宇文神举讨平后,高保宁退据和龙。大象二年(581),高绍义被北周使臣贺若谊执送回国后,高保宁进一步投靠突厥。至开皇三年(583)高保宁兵败被部下所杀为止,他连年勾引突厥入侵,给隋朝东北边境造成重大威胁。”笔者注意到,高保宁的屡次入侵,史书均明载其军队的组成情况。例如:北齐书高保宁传载:建德六年,“周师将至邺,?保宁率骁锐并契丹、靺鞨万余骑将赴救。”隋书突厥传载:开皇元年,突厥怨隋文帝待其礼薄,“会营州刺史高保宁作乱,沙钵略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资治通鉴载:开皇二年五月,“高保宁引突厥寇隋平州”;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诏,分兵八道出塞反击突厥,“幽州总管阴寿帅步骑十万出卢龙塞,击高保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