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018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意义篇一: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1主要特点: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2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

2、治。(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3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篇二: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1、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中央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3、设宣政院管理西藏4、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天台湾)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作用表现: 1、汉人开发边疆2、边疆各

3、族内迁3、契丹、女真等族汉化4、回族开始形成作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明加强君权的措施朱元璋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明成祖1、削藩2、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清朝君权强化的措施: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2、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时最盛)清朝前期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1、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2、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3、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 驻藏大臣4、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影响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 政策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3、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用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4、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危及自己的统治表现:1 、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2、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影响: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篇三:对元朝行省制的认识元朝行省的基本特点与评价有元一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

5、一步巩固和发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省制度的开创,它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成为今天省制的模板,是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七百年来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行省制度的开创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所在。这些决定着它的性质不是单一的。下面就行省的特点做进一步论述。(一)基本特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面对“旧俗”与“汉法”之争,采取了先进的汉法,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因机构设置在京师大都,故此得名。一方面,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当现在的国务院,管理全国事务。另一方面,它与前代中书省的根本不同之处

6、在于它还管理地盘。当时称它所管辖的河北,山东等地为腹里。它的二重属性由此初见端倪。中书省设立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这就是行省的由来,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元朝除中书省之外,又设立了11个行省,如四川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等。开始这些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如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以上二处明

7、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此外,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元典章卷七吏部一,职品)元末柳贯、孙作、虞集又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 柳待制集卷一七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沧螺集卷二送淮南省掾梅择之序;道园类稿卷四三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这些都说明了它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元代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要维持对全国范围的有效控制,维持其特权,势必加强地方事权,以便应付地方反抗,而且元代地域辽阔,若仍以宋、金三司分权形式,势必造成中枢机构管理的困难和地方行政的不便,也不利于地方职能的发挥。普遍意义上讲,以

8、往地方行政机构其职能多数是为了管理的行政事务,安抚百姓,防止暴动,为中央管理户籍,征收赋税。元朝也不例外,然而行省的设置又有其特点,到底是为朝廷办事的。如面对“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金华集卷八江浙行中书省题名记安雅堂集卷九浙省题名记)的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则以搜刮财富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至于“太祖肇基之地”“诸王星布棋列”(元史卷三一明宗本经)的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

9、命。从以上元廷设置行省的目的来看,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而这些行省也主要是代表中央对地方进行整治控制和军事镇遏,这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而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正是元行省制的基本特点。(二)评价笔者认为元代行省的积极作用还是最主要的。偌大的区域版图靠数十个行省得以维持数载,从中可以看出它是符合当时历史实情的。元朝中央通过一系列行政建置,实现了边疆地区的广泛而直接的管辖。史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这反映了元朝中央通过行政建置加强管辖边疆地区的实质性进步。南开大

10、学 历史系教授李治安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钱穆先生认为行省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 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 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元代的行中书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 权只在中央?换言之, 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

11、镇压某地方, 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108、109页。)对此,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李治安先生的观点。毋庸置疑,元朝统治者设置行省的初衷和直接目的,确实是“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毕竟要维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手段必不可少。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宋极端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实力大为削弱以至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却无力抵抗,加上财权被中央剥夺殆尽,缺乏了军事所需的软实力,失败在所难免,这是造成两宋“积贫积弱”现象的根本原因。行省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双重性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以缓和,这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特别行省长官权利的集中,避免了过分分权所造的行政效率的低下。同时也避免了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出现,促进民族的融合。再好的事物也有弊端。行省权力的过大,如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力削夺大半, 使其处理庶务的正常功能显著降低; 行省区划面积过大, 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弊多利少等。另外,权力过大会导致腐败等问题,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的来说,省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它的特性发挥了作用。它它给地方以适度发展空间,对国家对人民来说都是有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