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89845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 思维贯通 史学素养解读(含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训练专题二思维贯通史学素养解读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

2、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

3、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

4、、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中国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二、史料的分类1.一般分为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等。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口述史料:神话、传说、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图片、影像史料: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2.另一种分法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第二手史料:文献

5、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等。三、获取史料的途径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2.拜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

6、别。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

7、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例3: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

8、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2.考

9、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国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的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分析的能力)。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政策、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与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

10、政策、罗斯福新政。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当时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等。典题例证(2018浙江4月选考,26,2分)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

11、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答案C由材料可知,曹操历史形象在戏台上属于白脸,但经过研究发现,许多事情和戏曲传说是不一样的,故C项比较契合题意。A项中的考古进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故D项错误。专题集训1.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书籍则认为天子坐车是“

12、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A.没有遗址佐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发现肯定比文献史料有价值D.周礼等书籍历史研究价值不大2.清代考证之学高度发达,形成了“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参互证,追根寻源”的考证方法。继承传统的新历史考证学得益于20世纪初“四大新史料”(甲骨文、敦煌文书、汉晋木简、明清档案)相继发现及历史观念的深刻变革,从而启发历史研究由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转向以社会生活演进为中心,从以往依靠古代文献资料到利用“上自穹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闻”。这

13、说明()A.新史料运用是对清代考证之学的发展B.史料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前提和灵魂C.新历史考证学丰富了历史研究视野D.历史观念变革赋予传统史料新价值3.一位史学大家在知天命之年,对历史教学深情表白:“我没有刻意培养什么有专业知识的学者和学生,我的目标是促使那些听课的人确立一种信念、萌生一种愿望:对每个个体来说,同一件以往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每个人都能够并且可以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了解和理解它,并且很有可能从中看到对自身有益的因素。”这主要反映了()A.历史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信念B.历史解释因人而异故没有恒定的历史知识C.个人体悟是历史借鉴意义生发的重要路径D.史学大家尊重个性和包

14、容理解的历史情怀4.1964年福格尔发表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运用“反事实假设法”假定1890年时美国没有铁路,而使用原有的运河和驿路运输当年实际上由铁路承担的同等数量的货运量,在此假设之下根据有关的数据史料对相关费用和效益进行计算,进而对有铁路和假如当年没有铁路情况下的运输效益加以比较,结论是铁路带来的社会节约仅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1%。这说明()A.历史学的研究走向精密化B.历史研究能排除主观因素C.历史学的追求是计量分析D.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5.对于俗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有如下评论:这句话,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

15、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看来,他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方法,就决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当局者的手段就很不高明,因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这说明()A.一切历史都带有主观性,历史学不具备客观性B.现代史学家可借助考古等手段科学揭示历史真相C.史学家需通过探寻真相,谨慎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D.历史解释随着时代变迁需不断开拓创新题组训练1.“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