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89760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鉴赏方法指导(上课)(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鉴赏,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考点之一:情节结构类题,分析作品的结构 :在小说中就是分析情节和思路。 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的匠心。 思路:指小说展开的线索以及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思路就是在阅读小说是理清线索,把握作者感情脉络。,1、情节的作用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

2、下伏笔 照应前文 线索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情节安排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

3、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小说常用开头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 A. 悬念法:提出疑问,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思考,有吸引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暗示主题。,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情节上看,使情节波澜起伏,震撼人心。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4、“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情感体验看,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美好愿望。 4、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人物塑造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常见考题:,1.文中某段文在小说的作用或者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10年陕西卷) 2.文中某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遗璞2009辽宁)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2010广东卷) 4. 本文情节特点是什么? 5. 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5、?(想象2009四川),4、解题思路:,明确:情节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 结合情节一般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前后照应,侧面烘托,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进行解答。,7.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面包 (1)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1分) (2)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1分) (3)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1分) (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1分),考点之二:人物形象类题,1、表现人物的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人

6、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2、常见题型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概括人

7、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3、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第一,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第二,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放入社会历史背景中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4、总括人物形象类题答题语言,XXX是一个能概括本人总特征的形容词的人(对人物的身份做一个定位)。 他有什么表现(做了哪些事件),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品质)。,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自然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

8、的描写。,考点之三:环境描写类题,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具体有: 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 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考点之三:环境描写类题,1、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比如:祝福) 渲染什么气氛、奠定何种基调;(比如:等待散场的“小雨” ) 烘托人物心情或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或作为情节线索;(比如:祝福) 揭示或深化主旨。(比如:祝福),2、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或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4、总括答题语言,具体描写了景色,

9、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 营造了一种的气氛,渲染(奠定)了的抒情基调; 揭示人物.的心境,体现了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常见题型: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考点之四:关于题目的考题,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

10、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关于题目的考题,1、给小说拟定一个标题或者标题换一下行不,为什么或者小说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2、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理解:

11、A、小说的主要情节; B、小说的主要人物; C、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解决小说的题目问题,必须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标题的作用: 1、吸引读者。准确,简洁,新颖,能引起读者的想象或者联想,激发好奇心兴趣,或者思考,读者有兴趣进行阅读。 2、点明主题,揭示主旨。 3、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一线串珠)。 4、交代人物 5、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六、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A、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B、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D、不同叙事方式的作用(正叙、

12、倒叙、插叙)。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3、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古讽今、怀古伤今),描写手法,(1)衬托 (2) 虚实结合 (3) 比兴(4)先抑后扬 (5)白描(6)对比 (7)动静结合 (8)用典,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