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97535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应用报告中的哪几个参数可能与规范不同篇一: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林功丁(福州市建筑设计院 350001)提 要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建筑抗震设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中

2、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类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人民政府政府令(第100号)公布了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并规定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工程抗震设计的项目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地理解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是

3、保证重大建筑工程既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又满足国家经济条件要求的关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1 应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筑工程根据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筑工程需要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国际或者国内主要干线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包括塔台、通信楼);(2)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3)容量5万门以上的长途电话枢纽;(4)省、设区市

4、电力调度中心;(5)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6)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救灾应急指挥中心;(7)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核工业和大型重工业工程;(8)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9)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2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要求及报告的主要章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

5、质灾害预测结果。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主要章节包括: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震害效应评价等。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应用介绍 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区域范围一般取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表明,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于150km范围内的地震影响,区域工作范围取工程场地外延150km可满足评价要求。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1)区域范围最早记录到的历史地震、历史破坏性地震数量、最大历史地震、历史地震资料完整的年代、以及区域内现代地震观测台网

6、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2)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不同强度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平均震源深度等。(3)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各活动期的起止年限、未来100年地震活动水平。(4)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包括工程场地所遭受到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1)工程场地在区域大地构造上的位置,对场地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的评价。(2)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场地所在新构造分区单元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评价。(3)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对工程场地所在地质构造单元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的评价。(4)区域范围内不

7、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标志、区域发震构造及特征。 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一般情况下,近场区范围可以界定为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特殊情况可适当扩大。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1)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性评价。(2)近场区相关的发震构造及其震级上限的综合判定。(3)工程抗震设防所需的活动断层或发震断层的有关参数。(4)明确己知的历史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5)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6)地震活动和近场地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背景下的近场区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1)根据地震构造环境

8、和地震活动性划分的潜在震源区、以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得到的工程场地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基岩水平加速度。(2)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3)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及其的贡献。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较为吻合。 重视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价汶川地震灾害表明,由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在这次震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震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XX年版)新增条,要求山区建筑的地基基础,应注意设置符合抗震要求的边坡工程,并避开土质和强风花岩石边坡的边缘;并将第条改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在陡坡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

9、丙类以上建筑时,应注意稳定性和地震放大作用。规范的修订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山区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说明重视地震边坡影响的重要性。 当边坡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则属于危险地段,规范规定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且不应建造丙类建筑。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建造建筑物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如何对属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其抗震设防标准如何确定,国内现行规范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考虑到“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这种情况下的边坡工程在大震时,支护结构不能发生失效性破坏、边坡不能发生滑坡、崩塌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安评报告对建筑边坡地震效应进行完

10、整、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6 结束语建筑抗震三个设防水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反思汶川震害,最重要的设防目标应该是“大震不倒”。破坏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目前还有许多规律未被认识,建筑抗震设计只能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努力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以具备清晰、完整的建筑抗震设计概念为前提,正确地理解安评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安评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才能面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地震灾害,实现抗震设防目标。参考文献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XX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3.工程场地地

11、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 卢寿德主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本文由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林功丁撰写,引用或转请注明出处,版权必究!篇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 17741-19991999-04-26发布 1999-11-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中国地震局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和该规范1994年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制定的。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场地及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时,广泛听取了我国工程界、地震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委员的意见。本标准由中国地

12、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时振梁、冯启民、张裕明、金严、杜玮、吴为民。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

13、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本底地震 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场地相关反应谱 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地震带 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

14、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地震构造区 seismic structure zone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地震活动断层 seismo-active fault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断层。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断层活动段 active fault segment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构造类比 structure analog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 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古地震 paleo-earthquake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活动构造 active structure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能动断层 capable fault地表或近地表处有可能引起明显错动的活动断层。 起算震级 lower limit earthquak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参与计算的最低震级。 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震源所在地区。 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