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制度,启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9614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粥制度,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分粥制度,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分粥制度,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分粥制度,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分粥制度,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粥制度,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粥制度,启示(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粥制度,启示篇一:分粥故事的启示分粥故事的启示周敏 余国强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

2、体乌烟瘴气。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

3、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

4、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毫无疑问,第五种分粥制度优于有效率而无公平的第一、三种制度,也胜于有公平而无效率的第四种制度,更强于既无公平也无效率的第二种制度。它既方便快捷地实现

5、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决吃饭问题,还增强了内部团结。科研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这对管理者来说,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以严格、正规著称的军队管理,就是以整套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实现管理目的的。这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管理经验的结晶。每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执行,落到实处,并与时俱进,针对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篇二:七人分粥的启示七人分粥的启示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6、。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 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 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

7、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启示“七人分粥”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 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那么,如 何分食这一锅粥?多次博弈后这7个人的小团体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但是规则形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连带产生一些问题。规则一:指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最好,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

8、对的腐败,在这碗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一周中只有1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规则五:民主选举

9、一个分粥的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的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象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每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这些规则其实揭示的是管理中“管”与“理”的平衡问题。何谓“管理”?追根溯源,“管理”一词缘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管”,我国古代指钥匙,

10、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管是法治,是依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体现着权力的归属;所谓“理”,在古代是雕琢玉器、整治土地、治疗疾 病。引申有疏通、引导、处理事务之意。“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因此,“管”与“理”的组合决定了管理的两大 基本职能,即控制职能与协调职能。曾看过一份权威的调查分析报告称:在中国,管理者80的时间用在管理,仅有20的时间用在工作。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曾指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工作中的“管”与“理”遵照的是20与80的比例,这与中国管理中的“管”与“理”的比例恰好颠倒。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组织中具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也不缺乏良好的指挥

11、流程,但效益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将太多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到“管”上。原 本很简单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复杂,严格的规章和流程由于到具体事务上无用而成了摆设。甚至,还常常陷于这样的无奈:部门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可举起 板子却找不到屁股来打。经济学家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管理=管+理=管好管住+理清理顺。不言而喻,“管”蕴含着权力,表现的是指挥与服从,支持“管”的是一套规章制度。“理”则蕴含着智慧,表现的是沟通与协作,它更需要的是一种韬略,一种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东西,支持“理”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因此,良好的管理机制应有权责明确的制度,并辅之以文化的润滑和组织架构的匹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像

12、CEO韦尔奇一样真正领略“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的精妙。篇三:分粥的故事之启示分粥的故事之启示标签:y理论分粥的故事效益原则成本效益阿克顿财经文/开心言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一、分粥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可是很快

13、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

14、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的启发,读罢不禁令人掩卷遐思。有人用它来分析公权滥用的腐败问题,也有人用它来分析社会制度,但它更多的是以管理小故事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分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这些分粥的方法吧!二、无监督下的权力滥用前三种方案都是由某一人来独自掌管分粥事宜,

15、这个手握大权的分粥人可以是大家指定的,可以是后来替换的,也可以是由制度规定轮流担当的,甚至是群众选举的“德高望重”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生方式,都带来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分粥人就会给自己分配更多。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对这三种分配方式出现的后果产生怀疑。反过来说,如果故事给我们描述一个相反的结果,即,分粥人总是能够公平公正地给每个人分配均等的粥,则大家恐怕要对故事的现实基础产生怀疑,这样的分粥故事也不会再带给人们管理方法的启迪,而是将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那样成为人们对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圣人的一种追忆或者教化世人的手段。分粥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人们之所以对其内容不加质疑,就是缘于其具有现实的人性基础,人性的特征孕育了三种方案失败的必然。关于人性假设有很多理论甚至争论,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恶之争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