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88638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第八章情绪(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情绪,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略) 第三节 情绪的测量 第四节 情绪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情绪的产生与生理状态、环境和认知过程的关系 情绪的先天获得还是后天获得的,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 生理反应引起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的观点 认知评价产生情绪:阿德诺的观点 情绪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伊扎德的观点,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也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的。研究者希望能综合地考察生理、认知和环境三方面是否对情绪的产生做出贡献。他们希望在实验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生理状态,并诱导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然后

2、观察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解释组合下被试的情绪反应。这样就能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二)实验过程 a. 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 b. 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c. 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一种是愉快的情境,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 观察两种情境下被试的情绪反应。,(三)实验结果 理论预测:如果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状态单独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应该产生一样的情绪反应,因为实验中他们的生理唤醒状态都是一样的;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那么各组被试应该是

3、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到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真实结果: 第二组、第三组在愉快中表现出愉快,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而第一组在两种情况中都比较冷静。 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生理反应,对环境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错误地估计和解释生理反应,情绪反应随环境而变化,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洛的实验,(一)实验背景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其实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的,婴儿对母亲的爱只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哈罗采用婴儿期在生理上对情感和接触的基本反应与人类非常接近的恒河猴

4、作为被试。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自然情况下当然是母猴)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二)实验方法 首先,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木制母猴),胸前安了一个奶瓶用于喂养,体内还装了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母猴外表由铁丝网制成,其他方面与木制母猴完全一样(铁丝母猴)。这样,两只母猴间的主要差异在:木制母猴能提供接触安慰(contact comfort),铁丝母猴则不能。 然后,研究者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两个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住的笼子相通

5、。实验者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在喂养时间以外,幼猴可以自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另外,实验者刻意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悉情景。如: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孩子们感到害怕时,总会到母亲那里寻找庇护。 为了研究这一现象,哈罗在笼子里放入各种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打鼓熊(这种玩具熊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 再如:为了研究幼猴适应陌生环境情况,实验者将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面放着各种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等),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或两者都不出现。 最后,为了探讨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的依

6、恋关系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六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便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最长时间约30天),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三)实验结果 结果发现幼猴偏爱有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不论是由铁丝母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都对木制母猴产生强烈的依恋倾向。 其次,当幼猴发现害怕事物时,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再者,当幼猴被置于陌生环境后,所有幼猴都立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木制母猴不出现时,它们会充满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吮吸手指。 当幼猴在空旷环境中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

7、。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的其他物品。,总之,哈罗的这一系列实验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也就是说由这种接触安慰产生的依恋情感是独立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一)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

8、就是”学会”了恐惧。,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而对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

9、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华生的实验说明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二)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塞里格曼和梅尔采用动物作被试,研究说明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因此叫习得性失助。 把24只狗分成三组, 第一组为“可逃脱组” 第二组是“不可逃脱组” 前两组同时接受电击,由“可逃脱组”控制电击的结束时间。结果表明在新的情境

10、下,“不可控制组”的狗也不会主动尝试逃脱,习得了无助感。,在随后的研究中,塞里格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人类的抑郁也是因为他们从过去不可控制的经验中习得了无助感。和狗一样,当一个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却屡遭失败,他就会停止此类尝试。如果此类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控制的感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并感到无助而抑郁。,(三)人类抑郁与控制力缺失的关系研究 1976年,朗格(Langer)和罗丁(Rodin)的实验以人类为被试,希望能直接说明抑郁和控制力缺失的关系。因为关系到伦理问题,研究者在实验方法上反其道而行:不是

11、通过剥夺被试的正常控制力,来观察被试是否习得抑郁情绪;而是通过提高被试的控制力,来观察其抑郁的基线水平改善与否的。,将某疗养院的老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你们可以自己决定房间的设施布置-无论你是希望它就像现在这样,还是希望工作人员帮你再重新布置一下你们有责任让我们知道你们的意见,告诉我们你想做什么样的改变,告诉我们你所希望的事情。另外,我想利用这个机会送给你们每人一个礼物。(工作人员拿着装满小植物的盒子来到老人面前。所有老人都要作两个决定:第一,他们是否想要植物;第二,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结果,所有的老人都给自己选了一种植物。) 这些植物是你们的了,请你们自己照顾

12、好自己的植物。最后还有一件事我想通知你们,那就是下周四、周五晚上我们将各放一场电影。如果你想看的话,请在两天之中选择一天。”,控制组的老人,管理人员是这样对他们说的:“我们希望您的房间能尽可能地舒适,并且我们也已尽力为您作了这样的安排。我们希望您在这儿能感到高兴,我们的责任就是给您创造一个幸福的家,让您能为它而感到自豪,我们将尽全部的努力在各个方面帮助你们。另外,我想利用这个机会送给大家每人一个礼物。(护士拿着装小植物的盒子走了一圈,发给每位老人一棵植物)。这些植物是你们的了,护士每天替你们给植物浇水照顾它们。最后还有一件事我要通知你们,那就是下周四、周五的晚上我们将各放一场电影。稍后将会通知

13、安排你们哪一天去看。”,研究者在实验前后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每次都有两份问卷,其中一份问卷由老人们填写,主要内容是评估自己的控制力以及在疗养院生活的快乐程度和活动水平。 另一份问卷由各层楼的护士(她们并不清楚研究者在进行实验,这样做是为防止她们在评定时产生偏见)填写,问卷要求她们用10点量表来评估老人们在快乐、机敏、依赖、社交、活力等方面的水平,并记录下他们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被试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结果支持了朗格和罗丁的预测,即控制力的掌握能产生积极的作用。,除了问卷外,还进行了行为测量,包括两项测验: 一项记录的是老人在第二周出席电影观摩的情况; 一项以竞赛活动形式出现

14、,让老人猜一个大坛子里有多少粒果冻豆,想参加的人只需在纸上写下他们的名字和猜的结果,并将纸条放入坛子旁的一个盒子即可。 结果: 实验组中有较多被试出席了电影观摩 猜果冻豆比赛显示:有10位实验组的老人参与了这项游戏,但是控制组却只有一位老人参与了该活动。,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一)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 (二)手术台前的恐惧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 (三)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关系,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实验设计者:芬泽(Fenz)1964 被试:54名见习跳伞运用员,平均分成两组 实验设计:2*3*3 自变量: 距离跳伞的时间(前2周、前1天、当

15、天) 联想图片与跳伞的相关程度(高、中、低) 因变量:情绪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GSR),图片联想实验,在实验设计时,芬泽首先要考虑:改变被试的什么认知?如何改变?期望观察到怎样的情绪变化?由于芬泽的被试是见习跳伞运动员,他预测:(1)随着跳伞事件的临近,对跳伞这一事件的认知会发生变化;(2)被试看到和跳伞有关的图片所引发的认知过程,必定不同于他们看无关图片的过程。这样,芬泽想到让他的被试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图片联想任务,同时对他们的情绪生理指标进行测量,以观察情绪是如何随着对跳伞这个事件的认知而变化的。如果情绪是依赖于认知的,那么在跳伞前不同时间测量的情绪生理指标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在图片联想

16、任务中,对不同图片进行联想时的情绪生理指标也会相应地不同。,结果 :,随着跳伞时间的 临近,实验组 被试的皮肤电 水平升高,刺激图片同跳伞 相关联的程度愈 高,皮肤电水平 也愈高,表明被试内心 的情绪紧张 程度增加,证明了 情绪会 受认知 的影响,手术台前的恐惧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实验设计者:詹尼斯( Janis,1958) 被试:外科手术病人(分成3组) 实验设计:一个自变量3个水平 自变量:病人在手术前的恐惧水平(高、中、低) 因变量:病人对手术的认知,手术台前的恐惧,詹尼斯设计了一项准实验研究,以期说明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研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被试的情绪状态,以及确定需要评价的认知过程。 以外科手术病人为被试,以病人在手术前的恐惧水平为自变量,以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为因变量。实验中,研究者将手术前病人的恐惧程度划为三类:第一类为手术前低恐惧水平组;第二类为手术前中等恐惧水平组;第三类为手术前高恐惧水平组。,手术台前的恐惧,结果发现: (1)第一组病人由于对手术毫无意识准备,手术后当他们一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