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8489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篇一:中学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汇总初中历史优秀 说课稿模板汇总北方民族大融合【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育萃面试专家提醒。】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2、。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

3、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

4、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四)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5、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二)学法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

6、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进入新课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三)迁都洛阳创设情境,调动学生

7、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四)孝文帝改革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

8、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指导依据,说课、试讲面试中一定要以此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说课稿】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说重难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

9、今。学生应重点掌握。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二、说教法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

10、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三、说学法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

11、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四、说教学程序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

12、些成就。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五、说教学效果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指导依据,说课、试讲面试中一定要以此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说课稿】

13、篇二:初中历史说课模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号考生.鞠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来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主要内容包括,本课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或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的作用。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

14、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能力。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感受,树立,培养,激发。(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难点是。(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

15、法、问题情境法、分组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真思考、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地参与课堂,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第一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 激发学生对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展开本课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是新课讲授环节。了解的基本史实,初步感知。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设置环环相扣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第三是巩固提高知识小结环节。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检测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其次通过结合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第四是思维拓展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讨论问题(动脑筋),或者是搜集资料,调查,阅读什么书籍。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