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8336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_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高考诗歌鉴赏汇编篇一: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全国一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

2、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诗歌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 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

3、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

4、寒食后” ,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

5、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赏析的基本能力。从考查的角度看,今年的试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都相当的老套,可以说,都没有学生平日所练习的有难度。但此题也有二个极易引起学生失误的地方,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词大意彻底地理解偏误,那就是词题的副题:“超然台作”,再加上作者是苏轼,另外,诗词的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情感,这三处地方学生在解题时极易受至影响,从而先入为主,

6、认为此词不管怎么读那也是个表达苏轼旷达、豪放、乐观、喜悦情怀的。那么如此解词,便会大错特错,据了解,学生在此失误不小。学生往往只看表像,不得实质,文人失意时反乐者,多是自慰解嘲,借以掩饰心中的孤苦凄凉。第1题,只考查诗歌的情感维度,并作简析,4分。那么答案会很简单地:答出什么心情给2分,能结合诗词内容作简析,给2分。总体而言,此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低沉的,试题要求从划定有三个词语上来看问表达的是什么心情,那么由此答案只能是一些相关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郁闷、忧郁、忧愁,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这样的答案都应是可以的;简析时,一定要注意,所析与前面的感情基调要

7、保持统一,而且一定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否则不叫简析。第2题,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此诗赏析。一看是“赏析”二词,那就意味着一定要有艺术手法的体现,即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一般的定式了。那么对于此题,命题人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什么情,1分,什么景,1分,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2分。共4分。具体答案可为:思亲念家低沉无奈忧愁之情,“春未老之景”(或对此景的描述),景情之间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如果学生在答什么情时,只答出豪放旷达之类的,应为理解偏误

8、,此题无分,若也答出了低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答出了豪放旷达,那么,改卷教师会只按点给分,只要有点即可得分,所以二者都答者应不会影响得分。全国二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

9、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

10、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第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

11、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一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l)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用衣襟兜东西)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可食。薄、

12、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文本解读】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

13、了劳作的进行曲。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

14、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赋、比、兴三者并非彼此毫不相关,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

15、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的一例。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上面所选五种译文中,前三种将“采采”释为动词,采集之义,表劳动者的动作行为;后二种将其释为形容词,灿灿光华之义,表劳动对象(即芣苢)的状貌。“采采”能否作形容词,秦风?蒹葭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