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8263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一、实验目的1熟悉信号的采样和保持过程。2学习和掌握香农(采样)定理。3学习用直线插值法和二次曲线插值法还原信号。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S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三、实验原理香农(采样)定理:若对于一个具有有限频谱()的连续信号进行采样,当采样频率满足时,则采样函数能无失真地恢复到原来的连续信号。为信号的最高频率,为采样频率。四实验内容 1采样与保持编写程序,实现信号通过 A/D 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送到控制计算机,计算机再把数字量送到 D/A 转换器输出。实验线路图如图2-1所示,图中画“”的线需用户在实验中自行接好

2、,其它线系统已连好。图2-1 采样保持线路图控制计算机的“OUT1”表示386EX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IRQ7”表示386EX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采样中断。正弦波单元的“OUT”端输出周期性的正弦波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单元的“IN7”端输入,系统用定时器作为基准时钟(初始化为10ms),定时采集“IN7”端的信号,转换结束产生采样中断,在中断服务程序中读入转换完的数字量,送到数模转换单元,在“OUT1”端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由于数模转换器有输出锁存能力,所以它具有零阶保持器的作用。采样周期T= TK10ms,TK的范围为01 FFH,通过修改

3、TK就可以灵活地改变采样周期,后面实验的采样周期设置也是如此。零阶采样保持程序流程图如图2-2所示。图2-2 零阶采样保持程序流程图实验步骤:(1)参考流程图2-2编写零阶保持程序,编译、链接。(2)按照实验线路图2-1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3)用示波器的表笔测量正弦波单元的“OUT”端,调节正弦波单元的调幅、调频电位器及拨动开关,使得“OUT”端输出幅值为3V,周期1S的正弦波。(4)加载程序到控制机中,将采样周期变量“Tk”加入到变量监视中,运行程序,用示波器的另一路表笔观察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出端“OUT1”。(5)增大采样周期,当采样周期0.5S时,即Tk32H时,运行程序并观测

4、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出波形应该失真,记录此时的采样周期,验证香农定理。2信号的还原编写程序,分别用直线插值法和二次曲线插值法还原信号。从香农定理可知,对于信号的采集,只要选择恰当的采样周期,就不会失去信号的主要特征。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总是取实际采样频率比大,如:。但是如果采用插值法恢复信号,就可以降低对采样频率的要求,香农定理给出了采样频率的下限,但是用不同的插值方法恢复信号需要的采样频率也不相同。(1)直线插值法(取)利用式1.2 -1在点(X0,Y0)和(X1,Y1)之间插入点(X,Y)。其中:X1X0为采样间隔,Y1Y0分别为X1和X0采样时刻的AD采样值。(2)二次曲线插值法(取):其中,

5、直线插值与二次曲线插值程序流程图如图2-3所示。图2-3 直线插值与二次曲线插值程序流程图实验步骤:(1)参考流程图2-3分别编写直线插值和二次曲线插值程序,并编译、链接。(2)按照线路图2-1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调节正弦波单元的调幅、调频电位器,使正弦波单元输出幅值为3V,周期1S的正弦波。(3)分别装载并运行程序,运行程序前将采样周期变量Tk加入到变量监视中,方便实验中观察和修改。用示波器观察数模转换单元的输出,和零阶保持程序的运行效果进行比较。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采样频率Ws =10Wmax时,用三种方法还原信号,直线插值要好于零阶保持,二次曲线插值好于直线插值。采用合理的

6、插值算法可以降低信号的失真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降低对采样频率的要求。(4)(3)中是在同一采样频率下,比较三种方法还原信号的效果,实验中也可比较一种还原方法在不同采样频率下的效果。对于零阶保持来说:当采样频率信号频率的10倍时,即信号的还原效果较好。对于直线插值来说:当采样频率信号频率的5倍时,即信号的还原效果较好。对于二次曲线插值来说:当采样频率信号频率的3倍时。信号的还原效果较好。五实验结果 采样周期Tk=05H时的输出波形:采样周期Tk=33H时的输出波形为:由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样周期 Tk=05H时,输出波形与原来基本相同;Tk32H时输出波形产生失真。信号还原实验结果

7、:Tk=0AH时,三种方法还原得到的结果:直线差值的输出波形:二次曲线插值的输出波形:零阶保持输出波形:实验二 数字滤波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一阶惯性滤波。2学习和掌握四点加权滤波。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S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三、实验原理一般现场环境比较恶劣,干扰源比较多,消除和抑制干扰的方法主要有模拟滤波和数字滤波两种,由于数字滤波方法成本低、可靠性高、无阻抗匹配、灵活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图3-1数字滤波方框图(1)一阶惯性滤波:相当于传函的数字滤波器,由一阶差分法可得近似式: 其中,为当前采样时刻的输入,为当前采样时刻的输出,为前一采样时刻的输出,为采

8、样周期,。(2)四点加权滤波:四点加权滤波算法公式:其中,为当前采样时刻的输入,为前一采样时刻的输入,为前一采样时刻的输出。数字滤波程序流程图如图3-2所示。图3-2 数字滤波程序流程图实验中的参数:1a、a、A1、A2、A3、A4为十进制2位小数(BCD码),取值范围:0.00 0.99,只须对应存入0099。程序中将其转换成二进制小数,再按算式进行定点小数运算。四实验内容分别编写一阶惯性滤波程序和四点加权滤波程序,将混合干扰信号的正弦波送到数字滤波器,并用示波器观察经过滤波后的信号。实验线路图如图3-3所示,图中画“”的线需用户在实验中自行接好,运放单元需用户自行搭接。图3-3 数字滤波实

9、验线路图控制计算机的“OUT1”表示386EX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IRQ7”表示386EX 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采样中断。电路中用RC电路将S端方波微分,再和正弦波单元产生的正弦波叠加。注意R点波形不要超过5V,以免数字化溢出。计算机对有干扰的正弦信号R通过模数转换器采样输入,然后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去除干扰,最后送至数模转换器变成模拟量C输出。五、实验步骤1. 参照流程图3-2分别编写一阶惯性和四点加权程序,检查无误后编译、链接。2. 按实验线路图3-3接线,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调节正弦波使其周期约为2S,调信号源单元使其产生周期为100ms

10、的干扰信号(从“NC”端引出),调节接线图中的两个47K电位器使正弦波幅值为3V,干扰波的幅值为0.5V。3. 分别装载并运行程序,运行前可将“TK”加入到变量监视中,方便实验中观察和修改。用示波器观察R点和C点,比较滤波前和滤波后的波形。4. 如果滤波效果不满意,修改参数,再运行程序,观察实验效果。六实验结果一阶惯性滤波输出波形:四点加权滤波输出波形: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此实验一阶惯性滤波的效果更好,其更有效的滤去了噪声干扰信号。实验四 积分分离法PID控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学习凑试法整定PID参数3掌握积分分离法PID控制规律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S

11、实验系统一套,i386EX 系统板一块三、 实验原理根据系统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进行控制的调节器简称为PID调节器(也称为PID控制器),是连续系统中技术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调节器,其控制规律为: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PID控制规律的实现必须用数值逼近的方法。当采样周期相当短时,用求和代替积分、用后向差分代替微分,使模拟PID离散化变为差分方程。数字 PID 控制算法可以表示为位置式 PID和增量式 PID两种。(1)位置式 PID 控制算法为:(2)增量式 PID 控制算式为:其中,为采样周期,为采样序号,为第次采样调节器输出,为第次采样误差值,为第次采样误差值。增量式

12、与位置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增量式算法与最近几次采样值有关,不需要进行累加,因此,不易产生累积误差,控制效果较好。2增量式中,计算机只输出增量,误动作(计算机故障或干扰)影响小。3在位置式中,由手动到自动切换时,必须使输出值等于执行机构的初始值,而增量式只与本次的误差值有关,更易于实现手动到自动的无扰动切换。4增量式控制算法因其特有的优点在控制系统中应用比位置式更加广泛。为了便于实验参数的调整,下面讨论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增大比例系数KP一般将加快系统的响应,在有静差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静差。但过大的比例系数会使系统有较大的超调,并产生振荡,使系统稳定性变坏。(2)增大积分时间参数

13、TI有利于消除静差、减小超调、减小振荡,使系统更加稳定,但系统静差的消除将随之减慢。(3)增大微分时间参数TD有利于加快系统响应,使超调量减小,系统稳定性增加,但系统对扰动的抑制能力减弱,对扰动有较敏感的响应。在调整参数时,采用凑试法。参考以上参数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趋势,对参数实行“先比例,后积分,再微分”的步骤。(1)首先整定比例部分。将比例系数KP由小变大,并观察相应的系统响应,直到响应曲线超调小、反应快。如果系统没有静差,或者静差小到允许的范围内,那么只需比例调节器即可。(2)如果在比例调节的基础上系统的静差不能满足要求,则须加入积分作用。整定时首先置积分时间TI为一较大值,并将第1步整定

14、得到的比例系数KP缩小(80),然后减小积分时间,使静差得到消除。如果动态性能(过渡时间短)也满意,则需PI调节器即可。(3)若动态性能不好,则需加入微分作用。整定时,使微分时间TD从0变大,并相应的改变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逐步凑试,直到满意结果。由于PID三个参数有互补作用,减小一个往往可由几个增大来补偿,因此参数的整定值不唯一,不同的参数组合完全有可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四实验内容本实验中,采用位置式PID。在一般的PID控制中,当有较大的扰动或大幅度改变给定值时,会有较大的偏差,以及系统有惯性和滞后,因此在积分项的作用下,往往会使系统超调变大和长时间的波动,过渡时间变长。特别对于温度、成份等

15、变化缓慢的过程,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为此,可采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即:当偏差e(k)较大时,取消积分作用;当误差e(k)较小时才加入积分作用。系统方块图如图4-1所示, 是一个典型的 PID 闭环控制系统方块图,其硬件电路原理及接线图如图4-2所示,图中画“”的线需用户在实验中自行接好,对象需用户在运放单元搭接。图4-1 PID控制系统方块图图4-2 积分分离法PID控制实验线路图控制计算机的“OUT1”表示386EX内部1定时器的输出端,定时器输出的方波周期定时器时常,“IRQ7”表示386EX内部主片8259的7号中断,用作采样中断,“DIN0”表示386EX的I/O管脚P1.0,在这里作为输入管脚用来检测信号是否同步。这里,系统偏差信号E通过模数转换单元“IN7”端输入,控制机的定时器作为基准时钟(初始化为10ms),定时中断采集“IN7”端的信号E,并进行PID计算,得到相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