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答案整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8105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答案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哲答案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哲答案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哲答案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哲答案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答案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答案整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哲答案整理辨析题: 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错误。“亲眼所见”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亲眼所见到的感性认识中,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分析,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错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

2、律性。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于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

3、智”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5真理和谬误是绝对对立的。错误。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其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两者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反映,是

4、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过程中,他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6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说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也可以改变规律。错误。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蔑视规律,更不能创造、改

5、变和消灭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承认客观的规律性为前提。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7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错误。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

6、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8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前句正确,后句错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事物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例如股票、土地,它们有价格,但是它们没有价值,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9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错误。因果关系颠倒。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相对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

7、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10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和利润量都有下降的趋势。错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相应减少,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的利润率相对量就减少。所以,一般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

8、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的角动量的减少。因为随着资本积累,资本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雇佣工人也在日益增多,从而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总量或利润的总量仍会不断增加。利润率的下降或利润量的增大,事实上是相伴发生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1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错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不同来区分的。由于流动资本既包括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又包括购买原料的、燃料等那一部分不变资本,所以这种区分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不是揭示而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

9、的不同来区分的,这种区分进一步证明,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2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结论,不是出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社会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正确。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想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

10、历史性结论原因有四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将会成为生产力的阻碍者,无产阶级所处的剥削地位会使他们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和斗争精神,而社会化大生产会使无产阶级成为最有组织性的革命力量。13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正确。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

11、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其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运动,就是资本循环的过程。其中,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14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错误。资本划分方式混淆。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指

12、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15资本据其在运动中执行的职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错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的不同阶段,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而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前者是资本循环考察的对象,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后者是资本周转考察的对象,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这是资本的两种划分方法,不能混为一谈。16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

13、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某个天才人物把它发现出来,可以通过试验和富人的行善使其实现”,这就陷入了唯心史观。17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

14、式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强调了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一些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18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错误。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

15、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1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错误。“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自己创造的历史活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0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意识固然从非生命的机械、物理、化学反应,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感觉及动物心理长期演化而来,但它和其他物质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感知能力在个别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在整体水平上却是任何动物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本质是抽象思维,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并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这是动物所没有的。如果认为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