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7364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高一语文下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第一.二章综合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猿猱(no) 鱼凫(f) f岩(chn) 扪心自问(mn) B青冢(zhn) 嘲哳(zhu) 荻花(d) 豺狼(chi) C银钿(din) 恬然(tin) 马嵬(wi) 宵柝(tu) D虾蟆(xi) 鬓角(bn) 喧Y(hu) 咨嗟(ji) 【答案】C(A. 扪心自问(mn);B.嘲哳(zho);D.虾蟆(h)。) 2下列各组词,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阁楼凋零湍急宣闹 B赝品萧瑟环缭倒 C

2、沟壑嘈杂信手悯然 D汲取镶嵌收敛杜娟 【答案】C(A.喧闹;B.潦倒;D.杜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震发生后,当大批子弟兵前往救援的同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灾区,帮助灾民恢复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 B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C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一座占地1243平方英里、由众多的山与湖组成的、包括红熊在内的近100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D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未来3年里,不仅国家将修路以方便农民外出就医,同时还将修建两千个县级医院。 【答案】B(A“当”与“同时”搭配不当。“

3、恢复创作”不合逻辑,应为“治愈创伤”。C“公园是”与“是栖息地”句式杂糅。“物种”与“栖息地”搭配不当,“物种”应改为“动物”,等等。D语序不当,“国家”应放在“不仅”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史上的“风骚”,指的是诗经中“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源头。 B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们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写内容充实的文章,师说捕蛇者说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 C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契诃夫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D词,诗歌的一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词有词

4、牌,即曲调,如“永遇乐”。文人依照乐谱写新词,叫做“填词”,盛行于宋代。 【答案】C(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

5、见人们生活得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

6、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

7、再造的必由之路。 (节选自柴文华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有删改) 5为什么说“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得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需要精神慰藉。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而不适宜于解决精神的问题。 C中西文化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下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讲竞争缺乏互助,缺少从尚情毋我的视角看待问题。 【答案】C(没有从为什么“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上去解释,“存在分歧”不是原因)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从解决物质的问题(求生存)到解决精神的问题(精神的不安宁)的需要。 B西方文化

8、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 C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宁的时代。 D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闭,使文化达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答案】D(原文“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还不能说传播媒介的作用能够“达到再造”)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粱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所以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B贺麟的以自由主义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对待中外文化的文化观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 C梁漱溟从西方心理学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

9、中的价值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D在如何融会不同文化为我所用上,贺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为实用。 【答案】D(说“更为实用”不妥,原文没有这方面的比较,且这里谈的是哲学问题,不能以实用不实用为标准来判断) 三、(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

10、:“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

11、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天瑞) 【注】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赐:子贡之名。圹:坟墓。胥:皆,都。徼:求取。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8下列

12、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 【答案】C(责怪)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死也者,德之徼也 A B C D 【答案】B(认识不达观是对生的认识。) 10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

13、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答案】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是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参考译文: 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穿着粗皮衣,在收割后的田地里拾取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

14、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和(他)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子贡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他感叹道:“先生竟不后悔吗?却边走边唱拾谷穗?”林类行走不停,唱歌不止。子贡问个不停,(林类)才仰着头回答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先生少年时不勤奋做事,年长时又不争取时间,老了没有妻子儿女,(现在)死期要到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人们)反而把(这个)当作忧愁。(我)少年时不勤奋做事,年长时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像这样长寿。老了没有妻子儿女,(现在)死期要到了,所以才能像这样快乐

15、。”子贡问:“长寿是人们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们所厌恶的。您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所以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忙忙碌碌地求生存不是头脑糊涂呢?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和(他)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的生死的道理却并不透彻。” 子贡对学习厌倦了,对孔子说:“(我)希望有休息的时候。”孔子说:“活着(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子贡问:“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啊。你看那墓穴,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知道死亡的不好,(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死亡,真好啊!仁者在那时休息,不仁者在那时被埋葬。死亡是德求取的事情。古人叫死人是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却不知道回家,是抛弃了家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世上所有的人都责怪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