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87237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Bact/ALERT 3D 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检测系统,Bact/ALERT 3D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采用非侵入性检测原理,并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颜色不可逆液乳感应器来检测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中代谢基质时,产生二氧化碳,进而使瓶底液乳感应器中PH发生改变,颜色就由墨绿色变黄。仪器培养孔底的光电探测器测量反射光变化并按相应公式计算,在设定时间内报告培养阳性或阴性。,制定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的目的和意义,如何提高阳性率 如何避免污染 血培养一次还是多次 采血量 采样时间 是否需要做厌氧培养 如何及时报告,血培养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和培训,Prin

2、ciple and Procedure for Blood Culture (CLSI Proposed Guideline M47-P,Oct 2006),CLSI 血培养的原则和流程:基本内容,范围 定义 血培养的临床重要性 标本采集和运输 时间 数量 采血量 在需氧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皮肤准备和污染预防 采集 拒收标准,方法和步骤 检出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方法 真菌 分枝杆菌 特殊话题 结果报告 污染 安全问题 质量保证 检查前 检查过程中 检查后,Bact/ALERT 3D培养基,7种多层聚合碳纤维培养瓶可供选择使用,包括标准需氧/厌氧瓶,含活化碳粉的需氧/厌氧瓶,儿童瓶及两种结核分枝杆菌

3、瓶(无菌和有菌标本) 。 具同时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检出,培养基成分对真菌有良好的复活性。 3D培养系统为当前国际上唯一可同时进行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无菌和有菌标本)培养功能的多功能仪器。,样本采集和运输,血培养的时间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 考虑到操作上的原因,血培养应同时采集,除非有怀疑心内膜炎或其他静脉内感染,如,导管相关性感染,0,30,60,时间 (分钟),体温,寒战,血培养,细菌浓度,采血时间,体温与细菌浓度并不完全同步,血培养的次数,血培养的数量 研究表明,当每套血培养采血20ml时 一套检出率:65% 二套检出率:80% 三套检出率:90% 目前的指南推荐采集23套血培养

4、 (Single blood culture)单一的血培养结果将很难做出临床解释。 血培养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取血培养,因为采取治疗后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感染细菌不会马上消失。,Blood Culture Set:一套组合的血培养瓶,其接种的是同一来源的标本(同一穿刺),血培养现状,阳性率不高,但2次送检阳性率明显提高,采血量,对于成年患者,每套血培养瓶推荐的采血量为20至30ml 对于婴幼儿患者,采血量不超过患者总血量的1,是否进行厌氧培养,血培养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对于常规的血培养,建议采取包括需氧和厌氧的一套血培养瓶 当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首先应进行需

5、氧瓶的培养,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需氧瓶,厌氧瓶,病原菌培养更完整,要不要做厌氧培养? 菌血症病原菌种类构成,样本采集和运输,样本的转运 血培养瓶应立即被送往实验室 血培养瓶保留在室温不得超过数小时 接种后血培养瓶禁止冷藏或冷冻,样本采集和运输,样本拒收标准 标签错误或在血培养瓶上未贴标签 破损的或渗漏的血培养瓶 血液凝固的血培养瓶,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关键点,1.时机:一旦怀疑血流感染,应该立即采集血培养(尽可能在患者寒战或发热时),无须等到发热最高峰。 2.次数:每名患者应至少采集2次血培养,最好为3次,每次间隔不超过30分钟且为不同部位。 3.采样要求: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血药浓度最低时

6、。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能中和抗菌药物的血培养瓶。,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关键点,4.采血量:至少10ml/套,5ml/瓶,血量多,阳性率相对较高。最佳组合(需氧厌氧X2)。 5.严格无菌操作:消毒剂在皮肤表面停留至少30”以上,以保证消毒效果,避免污染。 6.血培养瓶放在常温下,采血后及时送检,不得放冰箱。,血培养三级报告制度,提高血培养的临床应用价值,一级报告-血培养革兰染色,改善血流感染早期治疗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医生,革兰染色的处理和报告,革兰染色 报告 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成堆 可疑为葡萄球菌属 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成链或成对 可疑为链球菌属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偏小

7、 可疑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如李 斯 特)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偏大 可疑为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 可疑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球菌 可疑为革兰氏阴性球菌(如鲍曼不动杆 菌, 脑膜炎球菌,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球菌 酵母菌 酵母菌(可疑为隐球菌或白色念珠菌),Staphylococcus Species,Streptococcus Species,S. pneumoniae,Enterococcus,E. faecium,S. pneumoniae,Clostridium species,C. perfringenes,Gram-Positive bacilli,Listeria monocytogenes,Corynebacterium spp.,P. aeruginosa,Neisseria meningitidis,Candida species,C. tropicalis,C. glabra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