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872198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中毒总论,急诊科,概 念,1、毒物: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接触方式、接触途径、进入体内数量)进入人体,影响机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外来物质。,概 念,2、毒物来源: 天然物质:部分动植物含有有毒的肽类、生物碱等多种类别的有毒成分,如有毒蘑菇、河豚、淡水鱼鱼胆、蓖麻毒素等。 人工合成物质:为数众多。,概 念,3、急性中毒: 指短时间接触/吸收高浓度或大剂量毒物所导致的中毒。,概 念,4、剂量-效应关系 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时,所产生的危害与接触剂量(强度) 有关。 不良反应与中毒,毒物的分类,腐蚀性毒物:对组织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被接触的皮肤、黏膜可发生糜烂、坏死等病

2、变,如强酸、强碱、酚等。 神经性毒物:导致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障碍,使之兴奋(如樟脑等)或抑制(如巴比妥类、乙醚等)。 血液性毒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如苯、某些抗肿瘤药物,或作用于红细胞产生溶血,如砷化氢、眼镜蛇毒等,或作用于血红蛋白使之失去携氧能力,如一氧化碳、亚硝酸盐等。此外,有些毒物可干扰凝血系统而引起出血或血液凝固。 窒息性毒物:干扰细胞呼吸,如一氧化碳、氰化物、光气。 内脏性毒物:毒物吸收后造成器官功能障碍和损害,如四氯化碳、鱼胆、毒蕈等。,毒物的吸收途径,经呼吸道吸收:有害气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人体的肺泡总表面积很大(约为8090平方米),肺部的毛细血管较丰富,进入肺泡的有害

3、物质可迅速被吸收。 经消化道吸收:误食有毒物质,以及过量服用等。毒物进入消化道后,主要由肠道吸收。 经皮肤和黏膜吸收:有些毒物可直接或通过污染的衣服经皮肤吸收,而毒物经黏膜吸收较为快速。正常的皮肤有一层类脂质层,对水溶性毒物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一些脂溶性毒物,可以穿透该层经血管和淋巴管网吸收。 直接注入:有毒动物咬、刺、螯伤时,毒素可直接注入机体。超量或误注药物也可引起中毒。,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毒物经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后,一般首先与红细胞或血浆中某些成分相结合,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由于毒物分子的极性、脂溶性和化学特性,以及细胞膜结构的不同、细胞膜渗透性的大小和代谢的差异,使毒物在体

4、内的分布也不均衡。毒物通过淋巴、血液分布到全身,最后达到细胞内的毒作用部位而发生毒性,产生各种中毒表现。 毒物的组织分布大体规律: 能溶解于液体的毒物,在体内可均匀分布。 主要贮存于肝脏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对某一器官或组织具有亲和性。 脂溶性毒物与脂肪组织、乳糜微粒具有亲和性。,毒物的代谢,有毒物质在机体内代谢,主要是在肝脏内进行,肝细胞里的催化物质代谢酶,多数存在于微粒体内。毒物进入体内和排出时所经过的脏器和组织对毒物也都进行代谢和解毒作用。 其代谢过程有两个步骤。 氧化、还原和水解:代谢方式以氧化为最多。多数毒物经过该步骤后可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但也有转变成毒性更强的物质。 结合:也

5、称为合成。毒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作用后,化学物质可获得活性基团,通过活性基团再进行结合。,毒物的代谢,毒物在体内代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胎儿因缺乏解毒的酶,对毒物更为敏感。 女性在怀孕时肝细胞色素P-450减少及血浆内雌激素量增高,使得许多解毒酶受到抑制。 肝脏疾病患者的毒物结合能力下降。,毒物的排出,毒物在机体内发生代谢作用的同时,也在不断排出体外。 排出途径主要是肾脏、呼吸道和消化道,少量可随汗液、消化腺液、乳汁等排出,也有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毒物从机体内排出的速度视毒物的性质、溶解度、挥发度、毒物在组织中固定的程度,排泄器官的机能状况而异,并与血液循环相关。,

6、中毒机理,1、局部刺激、腐蚀作用: 造成局部组织的溶解性或凝固性坏死。 2、缺氧:中毒后,可阻止氧的摄入、运输和利用,引起机体缺氧。 损害了呼吸系统的功能,发生支气管痉挛、肺水肿、中枢性呼吸抑制等症候群,以致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 可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碳氧血红蛋白血症等,引起组织缺氧。 干扰细胞内呼吸链的正常运转,导致细胞内窒息。,中毒机理,3、毒物抑制酶系统的活性:重金属类中毒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对酶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引起。 毒物影响酶的蛋白质部分的活性中心,酶的活力即被抑制。 毒物与酶的激活剂作用:有的毒物与激活剂形成复合物,使该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毒物与基质竞争或直接作

7、用:毒物与基质竞争同一种酶,而使酶产生抑制。,中毒机理,4、毒物干扰细胞生理功能:毒物可影响了细胞内钙稳态的平衡,或氧自由基与脂质的过氧化作用等,使细胞功能紊乱而产生中毒表现。 5、干扰DNA及RNA合成:毒物作用于核酸改变了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或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致突变、畸变和致癌作用。 6、免疫激活和炎性递质的作用: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直接或间接激活后,可合成和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趋化因子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因子,从而引起继发性器官损害。,中毒机理,7、麻醉作用:有机溶剂和吸入性麻醉剂有强嗜脂性,积蓄于神经细胞膜后可干扰氧及营养物质进入细胞,使神经细胞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而出现麻醉状态

8、。 8、变态反应和易感性:少数急症发病,往往是由于个体对有毒物质、药物等的耐受量有很大差异,以致发生变态反应和易感性。,中毒机理,9、光敏作用: 光变态反应:某些物质进入机体后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变化,形成具有半抗原作用的物质,与皮肤组织蛋白结合形成致敏原,当再次接触日光照射时,则出现毒性反应。 光毒性反应:某些物质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合反应,形成有毒物质,对机体产生毒害。 10、机体平衡紊乱:机体的正常活动、协调运动要求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对平衡,若平衡紊乱,则出现病理状态。,中毒的临床表现,根据毒物的性质,剂量(或空气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不同,中毒的临床表现往往多种多样。 呼吸系

9、统症状 心血管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所致表现 消化道症状,特别是肝损害 肾脏损害的表现 血液系统的改变 中毒性发热,中毒的诊断,在处理急性中毒病人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诊断,才能得到恰当的处理。 遇有急危重症患者,应根据病情,重点简要地询问毒物接触史、病史和体检,同时迅速采取急救措施,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确诊。 如一时不能确诊,可根据工种与接触毒物的种类,结合临床表现分析致病的因素,同时积极抢救和治疗。,中毒的诊断,1、调查了解中毒过程,尤其应注意有无意外情况 、是否在生产中接触了有害物质,如接触了有毒物质,则需询问毒物的种类、患者的工种、操作方法及防护措施等情况;同工种或同

10、车间其他工人的健康状况,有无类似的患者,过去有无中毒者等。 、是否为误服毒物或用药过量,或是否为服毒自杀。 、是否进食过有毒动、植物,有无他人同食此类食物。 、有无被有毒动物咬伤史。 、是否服用过偏方。 、室内是否设置煤炉,通风情况如何。,中毒的诊断,2、掌握发病全过程 患者上班前有无疾病,如上班前有无什么不适?工作多少时间后开始发病?并追问发病的表现和经过,以及采取过的急救或治疗措施和使用过的药物等。 中毒地点的调查:在有关现场调查中毒因素,发现可疑的药剂、空瓶及食物后,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中毒的诊断,3、体格检查 对急性中毒患者,原则上应做全面系统的检查。但由于病情急、时间紧迫,对危重症

11、者只做重点检查。以下为应做的重点检查,最为优先的是评估生命体征: 、步态、面容、言语、神态。 、体温、脉搏、血压。 、患者衣物、呼气、排泄物的气味。 、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弹性,皮肤有无伤口、炎症、出血、皮疹。 、眼结膜有无充血,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呼吸的节律、频率及幅度,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 、心率、心律及心音强弱。 、腹部有无压痛。 、肌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中毒的诊断,4、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急性中毒的诊断和判断中毒程度。 根据确定或可疑毒物,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辅助检查项目。如一氧化碳中毒时检测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亚硝酸盐中毒、磺胺药及硝基苯等中毒时检测血液中高铁

12、血红蛋白浓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检测血胆碱酯酶活力。 有些毒物可导致肺水肿、肺炎、心肌损害、心律紊乱、肝肾损伤,做相应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则有助于病情判断。,中毒的诊断,5、毒物检测 毒物检测是诊断急性中毒的有效手段之一。 采集被(或疑)毒物污染的空气、水、食物,检测毒物种类及量,留取呕吐物、胃内容物、排泄物或采集血液,测定毒物及毒物的代谢产物。 但应指出,毒物分析需一定的条件和设备,有些毒物的检测需时较久,因此,不能因等持检测结果而延误治疗。 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是处理突发中毒事件的关键技术之一。 现代科技的进步给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带来新发展。,化学中毒事件,特点: 突发性 易实施性 隐蔽性 欺骗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