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7172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篇一: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中国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资料收集的全面与否肯定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笔者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资料的收集难免有所疏漏。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执政党建设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已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考虑到研究问题的角度。因此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没有列入本次资料收集的范围,也没有作为述评的

2、内容。一、研究成果综述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相对于政治学理论的其他研究,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史学研究者、统一战线系统的实际工作者是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我国政治学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及功能的研究中国现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运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功能的研

3、究主要还是一般性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优点以及功能的陈述性介绍,缺少应有的论证和分析。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王邦佐等从结构、功能与理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理念特色”。高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制的历史特点”进行了具体论述。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作用,萧超然、晓韦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组织和动员功能。程竹汝、任军锋认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稳定的价值、低代价的政策优

4、化价值、社会整合的价值、合法性的价值等几方面。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除了从其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行论证和分析外,另一个视角是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阐述和分析。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特色的论述,是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结果。其他学者也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如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等。应该说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点,并证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西方式多党制。当然。随着对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刘宁宁分析了中国与西方两种类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指出中国政党制度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5、。!-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法性。王邦佐等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萌动与发展、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以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还是来自一些历史学者,论述的重点放在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思想和实践,及其对中国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作用。陈宇翔考察了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归纳了超前性、移植性、趋同现象和过渡性等特点,指出清末民初政党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迪了国民的政治意识,提高了国民的政治

6、觉悟。同时,它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1994年第4期;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XX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政治现代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7、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参政党”的理解,学术界尚存较大分歧。徐育

8、苗认为“参政党,顾名思义,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强调在研究参政党内涵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所谓参政是根本不同的”;二是“我国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区别的”。王伟对这一论题提供了五点理论根据,提出了与“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不同的参政党概念,并通过与西方政党参政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1995年第6期。)房广顺指出,应把“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提法改变为“我国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提法。黄福寿通过对参政党与执政党基本政治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参政党与中国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变化的

9、分析,提出参政党就是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123 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在宪法范围内同执政党法律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党。,20XX年第1期。)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提出了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楚庄区分了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并着重分析了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程竹汝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

10、源的整合优势。参政党的运行机制也为学界所关注。孙瑞华从参政党的参政运行机制、自身建设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参政党运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萧超然、晓韦提出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运行的行为规则。郑宪等探讨了参政党运行中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我国民主党派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内部控制功能和外部控制功能的问题,说明了参政党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4.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直接联系的,是其政党政治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政党政治思想是一脉

11、相承的。萧超然、晓韦对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贡献与发展、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作了阐述,并指出了毛泽东、邓小平政党学说的指导意义。不少学者论证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倡导者和缔造者。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并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把它确定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孙关宏和李学明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政党制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黄福寿指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

12、政治思想,对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确定了新世纪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20XX年第3期。)!-5.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政党制度应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入WTO等都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程竹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适应性,是能够胜任中国社会现代化挑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99年第1期。)但这一政党制度

13、必须适应处于变化中的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王邦佐等分析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新课题,指出应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以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党际关系优势并不断优化这一党际关系模式三个方面来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萧超然、晓韦探讨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途径问题,即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发展政治层面的合作与协商;提高体制张力,积极发展地方层次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具体制度建设,提高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倡导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

14、协商制度的社会氛围。,1994年第2期。)伍华权指出,宪法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表明,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已经开始法律化。而政党制度法律化是我国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法律制度走向完备的表现。肖祁山认为我国加入WTO使多党合作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以此为基础,他分析了新形势下多党合作的战略任务并对“入世”后多党合作的发展作了思考。6.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问题王邦佐指出:“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多种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似可着重从三个方面着力,即:从政党的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比较政治的角度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政党制度研究主要也是运用了比较分析、生态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者主要从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而展开的,重点是对中西政党制度的历史与形成、性质与特点、作用与功能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123 比较研究。如梁琴、钟德涛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周淑真著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等。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王邦佐等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党制度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政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