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6767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筹建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建设全芳备祖作者陈咏纪念馆的可行性报告 【关键词】:纪念馆;陈咏;全芳备祖;吴越文化传承;可行性研究 前 言台州地处中国大陆东部黄金海岸线上,以“海上名山”著称,“名山各刹时掩时映,碧海蓝天云卷云舒”,山水神奇,钟灵毓秀。自古文风鼎盛,人文荟萃,经千年吴越文化洗礼,生生不息,一帆数千载,历久而弥新。先前曾长期占领中华民族文化高地,近代又得风气之先,文化长河如大江东去,奔腾不息。近代台州,人才辈出,更见星河璀璨,流光溢彩。陈咏台州温岭人,祖居晋岙村(原名“泾岙”), 布衣出身,穷尽毕生精力,完成中国及世界公认的最早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该书被誉为为世界科普园林的一朵奇葩,芳菲千年而不败。建设全

2、芳备祖作者陈咏纪念馆的的设想,源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以及21世纪文化产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趋势。陈咏后人计划在陈咏故里晋岙村,建设以北京典型民居院落四合院为基本雏形的纪念馆,整合区域资源,突出主题,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综合考虑山水田林保护,以文化、生态、爱国教育为品牌,打造温峤镇乃至温岭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一. 全芳备祖作者陈咏纪念馆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1. 1历史意义回眸历史发展长河,吴、越二地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过程中,形成“同俗并土、同气共俗”的吴越文化,奠定了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从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的考古证明,吴越大地,地理位置特殊,曾是中华民族繁衍

3、生息的一方圣土。数千年的人文昌盛,形成了以“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为鲜明特征的吴越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吴越传统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传承与更新的急切呼唤中,吴越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传承、引领、繁荣的功能。全芳备祖作者陈咏纪念馆的建设,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历史产物。陈咏,字景沂,布衣出身,自幼家境清贫,苦学不辍,学问渊博,一生没有走科举仕途,隐迹山川,立志著作。从他20岁起,开始外出游学于杭州、姑苏、南京、两淮等地,自小酷爱花、果、草、木之名,考察

4、大自然,多方搜集有关植物资料,广集精录,经过数十年的刻苦不懈努力,不断整理、增删、核实、修改,终于在他晚年时,才将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全芳备祖于南宋宝佑年间付刻问世。全芳备祖分前、后两集,共五十八卷,六十余万字巨。因当时印数无几,流传未广,国内存留很少,只有数部残本。 “文革”结束后,此书被中央领导及中国科技界人士引起重视,计划重新出版,但该书宋刻本在国内早已失散,仅存原抄残本。在和日本朋友的交往中得知。该书宋刻本传入日本后,一直受到该国朝野重视,珍藏于日本皇宫图书馆。虽非全部,亦非常珍贵, 1979年,蒙日本朋友鼎立相助,全部照刻本摄制(占全书十分之七强)寄赠给我国,得以配补国内的原抄本完整出版

5、。历经七百年后,国人有幸一睹真容。故此书出版时,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亲笔题词“中日友好,万古长青”,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书名题签,一时荣誉备至。1.2地理位置温峤镇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东邻太平西濒乐清,一面靠海三面环山,温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始建于晋代,唐时称海峤,北宋时称峤岭镇,元明清时称温岭街,1930年改称温岭镇,1951年改名温峤镇。历史上,温峤有一条水陆贯通的古道,史称“温峤岭”,温岭市市名也源于此。境内山明水秀,气候怡人,拥有省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温岭街、古树名目繁多的江厦省级森林公园、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5年)的明因讲寺、楼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犁石斧、琛山出土的西

6、周青铜器蟠龙大盘等诸多历史见证,皆体现出温峤深厚的文化韵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这块紧临温岭市区,但无都市污染的一块净土。待建设纪念馆区域无大型工厂,完全是农耕区域。山、川、坡、沟、湿地俱有,农、林、商、副、渔、旅游全面发展,规划建设容易,条件优越。1.3历史价值温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三代,邑境属东瓯地。春秋及战国前期属越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底蕴丰富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既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转化、变换、释放各自的文化能量,吴越文化因此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7、篇章。陈咏纪念馆的规划建设,具有温岭市历史文化延伸的典型意义,它的文化内涵将提升温峤镇乃至温岭市的文化地位。二. 陈咏纪念馆建设的有利条件2.1依托温岭市的便利交通路泽太一级公路,连接温岭市区、泽国镇以及路桥区;大石一级公路直通G15沈海高速温岭互通口;石松一级公路连接市区与松门镇的通道。市区内有东环高架,另外另一条高架也在施工中。G15沈海高速、G10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2文化积淀丰厚饱满温岭地处浙东地区,社会环境历史以来相对稳定,十分有利文化的传承、发展。温岭自古是佛教胜地,长屿的崇国讲寺、南嵩岩的嵩岩寺、温峤的明因讲寺、大溪的流庆寺、方山的云霄寺等都有较早的历史。除佛教寺庙

8、外,道观也是温岭一个宗教景观。现存佛教、道教寺观几百处。现全市共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分为古庙、故居、古墓葬、古窑址、摩崖石刻、古民居、古建筑和革命纪念地等八大类。温岭新河、箬山还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2年公布的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温岭市有22个项目入选2.3文化复兴 历史机遇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能力”,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以德治国,文化强国”的伟大

9、号召,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文化复兴之梦如同无数的中国梦一样,过去,我们曾经离它如此遥不可及;今天,我们又从未离它如此近在咫尺。三、建设内容该项目建设以全芳备祖为主导,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将陈咏纪念馆打造成为集陈咏研究、全芳备祖文化传播、民俗体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1、主要建设内容:(1)、建设陈咏纪念馆:将纪念馆设计成三个展厅,采用文物展示、图文灯箱、电子显示屏、电子书等多种手法,充分再现陈咏及其著作全芳备

10、祖的历史和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2)、设立陈咏研究会,集聚国内外全芳备祖研究成果,为陈咏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平台;(3)、建设陈咏主题公园:纪念馆附近善寿山西麓的山坡上,前景广阔,可建造仿古园林式房屋,配以石像,拾级而上,曲径通幽,两旁种植花草,在山上有三星岩、蛤蟆聚会景点建设凉亭、可供当地居民及游人避暑,休闲。2、建设规模与地点该项目建设按照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建设占地总面积约4.5亩,地点位于晋岙村的善寿山。3、项目建设周期与总投资本项目建设周期1年,总投资500万元。4、资金筹措该项目建设,在资金筹措方面,全部采取自集资金。四、项目定位项目定位:建成温岭市一流的纪念馆;建

11、成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窗口;市民了解历史文化的科普场所;国内外陈咏及全芳备祖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平台;当地居民休闲的胜地。五、项目开发原则1、项目开发规划建设遵循三大原则:(1)、生态为本维护现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应充分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突出自然生态景观以及生态系统思想内涵,发掘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的文化,突出本区亮点。(2)、循序渐进采用近远期结合、规划远景预控,逐步推进实施,使规划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六、社会效益对温岭人民来说,有陈咏这样一位先贤而倍感骄傲和自豪。陈咏的全芳备祖,作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献,在世界科学史上

12、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陈咏纪念馆的建造,必将使我市在国内的知名度更为广泛,因此,项目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七、综 论今兮昨兮,回眸过去,晋岙村的历史脚步清晰而凝重,文明传承绵延不息。追忆前辈筚路蓝缕,尽享先贤文化的甘甜与芳香。厚重积淀无法抛弃,丰富篇章不可或缺。国以史为鉴,村以史明志。纪念先辈,教化后人,记录晋岙村的过去与未来,再谱吴越文化辉煌华章,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陈咏纪念馆的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观赏能力必然提高。人们纷纷抛弃庸俗而趋向高雅,向自然性、探索性、求知性、文化性发展,渴望回归自然,对文化和历史的追求日益炙热。陈咏纪念馆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传统吴越文化的传承,扩大地方知名度。因此在陈咏故里建设陈咏纪念馆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