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姻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6747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族婚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彝族婚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彝族婚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彝族婚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彝族婚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彝族婚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族婚姻制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彝族婚姻制度篇一:凉山彝族婚姻聘礼现状调查情况凉山彝族婚姻聘礼现状调查 :彝族人网 | 发布日期:20XX-04-24 | 浏览(3053)人次 | 投稿 | 收藏 摘要:凉山中有男方送女方聘礼的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和价值观的改变,民族传统文化出现被演绎、被误读的情况。从上世纪90年代,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的聘礼、礼金开始上涨,到20XX年更是不断飙升,使得原本一种婚姻礼仪习俗充满市场交换意味和买卖性质,甚至成为谋求经济利益的途径,传统文化被颠覆。聘礼、礼金的上涨看似提高了女性的身价,实际上却将女性身份商品化,让在社会生活中基本自尊、自主、自立的女性,在精神、情感、人格上又返回原

2、点。不断上涨的聘礼、礼金带来相互攀比、铺张浪费,诱民众于金钱至上恶俗,同时给每个婚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置农村彝族群众入贫困、返贫境地。高聘礼、高礼金还催生与之关联的社会腐败,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减轻群众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控制婚姻聘礼、礼金的不断上涨,拒绝恶俗陋习和贪婪腐败,保持彝族传统良俗,提倡文明健康的婚姻文化,是当前凉山彝区社会生活之所急。关键词:彝族 聘礼 礼金 传统 现状开头语近年来,凉山彝族婚姻聘礼不断上涨,甚至愈演愈烈,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凉山州政府领导和凉山州民宗委的意见,凉山州民族研究所成立课题组,1 对此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组于20XX

3、年2月24日至3月23日,对凉山州西昌、喜德、越西、甘洛、冕宁、普格、宁南、布拖、昭觉、美姑,以及与凉山州相邻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等11个县、市彝族聚居区,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调查。5月19日至5月22日,又对雅安市石棉、甘孜州九龙两个彝族居住县,进行了补充调查。课题组调查范围涉及凉山州内彝族地区及相同习俗的凉山州周边散杂居地区彝族(诺苏支系),目标范围包括各县市农村、城镇社区,目标人群有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公职人员、退休干部、妇联干部、乡镇领导、村长社长、普通农民(包括打工者)、德古(民间调解人)、夫呷(婚姻介绍人);调查对象涉及男性、女性、老人、青年。从调查结果来看,婚姻高聘礼、高礼金现象在

4、凉山及凉山周边彝族地区普遍存在,并且已经成为困扰凉山城乡彝族家庭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一、“聘礼”、“礼金”及现象彝族婚嫁叫“搭桥娶妻”,彝族格言说:“野外雌雄鸟一巢,舍内夫妇人一家”,“有儿娶妻,有女嫁人”,“小喜鹊没有在老喜鹊旁边筑巢的”,“灵长类不善者家中母亲,把女嫁到远处人家;偶蹄类不善者野外母鹿,把儿带向密林深处”。大凡任何社会、任何民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为人类延续生命、维持社稷之根本。1、中的聘礼婚姻是民族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保留与革除连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不同的民族,其婚姻制度各不相同。以凉山彝族来说,其婚姻制度和周边汉族、藏族

5、等民族有较大区别。“民主改革”、“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后,政策干预、观念提倡对是颠覆性改变。前凉山彝族社会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和姑舅表优先婚的婚姻制度。在等级相同的情况下,婚姻由父母包办,基本不考虑男女双方个人意见和情感基础,没有自由恋爱空间。婚姻缔结须经媒妁介绍,经血缘、遗传、家庭情况、家支背景调查后决定意向,之后选吉祥日子订婚、结婚。家支之间联姻,看重对方家支势力、等第及经济基础,追求门当户对。婚礼既讲仪式规范,又图欢快热烈,社区参与度高,属于家支、亲友、乡邻间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聘礼汉语也叫聘金,是“旧俗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钱财”,或“订婚时,男家向女家下

6、的彩礼”。2 在彝族,婚礼过程中男方家付给女方家的钱或物,彝语叫“尼普”,或叫“尼普尼塔”、“撮普”、“者果”、“席莫者果”、“夫者”、“俄让者”、“维普呷呢”等,意思就是“聘礼”。彝语“尼普”、“撮普”、“者果”、“夫者”中“普”和“者”的字面意义都是“钱”,对聘礼中“钱”的属性直截了当,所以汉人直接把它翻译为“身价钱”。但是,这种对金钱直截了当的说法,本质却未必是这样。彝族的聘礼是通过双方“夫呷”(媒人)说定后,在婚礼之前或婚礼时,男方夫呷以及接亲的人到女方家,将聘礼经女方家夫呷和长者送给女方家(女方家接受聘礼后从中拿出一小部分作回礼),聘礼交接完毕,双方夫呷对这桩婚姻承担的使命就算完成。

7、姻亲双方之前虽然约定了聘礼的数目,但是,按照习惯,男方第一次给女方的聘礼都不给完,只给五分之四或四分之三,甚至三分之二,这主要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或之前的约定。余下的部分,女方家庭一般不再讨要。因此,说某家女子嫁到某家聘礼给了、多少一般是虚高,这是女方家庭为面子和荣誉,或是讨个彩头。彝族格言说:“弹毛纺线阿约阿歇兴起,婚娶聘礼兹尼史瑟发明”。据说,远古时代,人类嫁娶不给聘礼,所以父母难见子女,儿女经常夭折。到兹尼史瑟时代,兹尼史瑟嫁给兹惹蒂勒,开始“坐者(来宾中的主子)赠坐金,立者(来宾中的仆人)赠立金”。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也记载:石尔俄特赶着一群兔子、一群狐狸,驮着九对金勺,九对银勺,九驮金沙,

8、九驮银沙去买父亲、找父亲。在母系社会,石尔俄特当然买不到也找不到父亲,最后只好到“约木接列”的“兹阿叠都”家娶了兹阿施色,自己当父亲,滋生、繁衍、发展了父系社会。3勒俄特依中兔子和狐狸驮的金勺、银勺、金沙、银沙,就是石尔俄特送给兹阿叠都家的聘礼。以勒俄特依记载所言,彝族的婚姻聘礼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时代就出现了。格言所说和文献记载年代与细节有待考证,但是其中至少记录了历史的部分真实,至少说明聘礼的在彝族婚姻习俗中由来已久,而且长期延续。文化的延续以致彝族人认为“买牛不给钱,牛 脖颈无力;买马不给钱,马腰不结实;娶媳无聘礼,妻不生儿子”。女方送男方的5项礼金中,目前为例,美姑和昭觉,女方回赠的

9、订亲礼金数目和男方给的订亲礼金或伴郎礼金一样,一般是1000元;甘洛女方家给的背新娘(新郎弟弟辈的人背,等同于伴郎)礼金,和男方家出的陪坐喜棚(新娘兄弟辈的人)礼金是一样的,一般是500-1000元;美姑的背银子礼金是5001000元,女方回赠男方的族人礼金与男方给女方的族人礼金数目一样是5000元,女方家赠送男方女婿裤子礼金是20XX元。总的来说,聘礼与嫁妆之间,男方送的礼金与女方回赠的礼金之间,还是有互赠互利、礼数交往的性质,并非只是一种单向行为。二、婚姻的基础和性质礼仪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状态。婚姻习俗的改变牵涉到一个民族或一个族群团体的自尊、情感、认

10、同等深层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纬。凉山彝族是一个充满礼品经济(如上表一、表二)的族群社会,它在婚姻文化(包括婚姻聘礼、礼金在内)方面的表现,反映了族群内部的社会生活基础和秩序,以及礼品经济规则所维护的文化内容。1、聘礼存在的基础过去,凉山彝族家支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治权利中心和法律中心,“两个鸡蛋一样大,两个诺合一样大”,权力的存在不是中央集权的同心圆方式,而是多点分布,他们之间既互不统属,却又相互制衡。传统习惯法虽然影响深远,在家支内部颇有威慑力,但是在跨越家支时,往往漂浮为道德的力量,缺乏具有广泛约束力的法律保障。在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婚姻家庭,个人的角色与家支关系密切。在婚姻个体中,男性处于强势

11、地位,女性在地位、权利、生理、生育方面处于被动的境况。家支为了使自己的权力延伸到血缘组织以外,婚姻聘礼、礼金就成为了一份份保证金或契约合同,在稳定婚姻家庭的同时,也把婚姻对象的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所以,婚姻是个人与家庭的私事,又是整个家支的公事,以及家支与家支之间关系的衡量尺度。中其责任关系是:对于男性,“灵筒可以取来玩,婚姻绝不可儿戏”;对于女性,“嫁女如射箭,能推不能抽”,箭头是有倒叉的,一旦射出去就只能往前不能退后。对于家庭关系,相互确认为一对夫妻,就是男性责任的履约,“再差劲的牯牛不抵母牛,再差劲的男人不打女人”,不虐待、不伤害妇女儿童是男性起码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家支与家支之间是“

12、自己女儿坐人家 ,人家女儿坐我家”的互为遵守的社会契约关系。如果有男性伤害女性、女性利益受到侵害、出现婚姻家庭破裂等情况,就违背了姻亲之间、家支与家支之间的原则,“女儿后背是父兄,蜜蜂后背是崖壁,鱼儿后背是江河”,就会“伤害天篇二:凉山彝族传婚姻习惯法和我国婚姻法比较内容摘要在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婚姻习惯法和我国婚姻法对彝族的婚姻都起着调整的作用。 但由于两者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基础的不同,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调整彝族的 婚姻时难免会出现冲突。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对构建和谐凉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基于此,笔者从凉山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研究入手, 希望能找到一条解决途径

13、,以期促进凉山地区的法治建设,为构建和谐凉山做贡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论述了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研 究的缘起。因为在当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处理好国家法与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关系,使之 我 相得益彰,对于构建和谐凉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凉山彝族传统婚姻法的状态。该部分论述了彝族传统的婚姻不仅是为了 维护夫权、族权的利益,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但当 啊 前的凉山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开放、政治的进步等社会背景的大变化导致了彝 族的婚姻总体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使它出现了与主流婚姻文化趋同的倾

14、向。但 学 传统婚姻习惯法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具有这种影响是有深刻的原因 的。 第三部分是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该部分论述了彝族传统婚姻 法 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冲突的各个方面。这种冲突造成了彝族地区婚姻秩序的紊乱,阻碍 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彝族人口素质的下降,造成了调解过程中耗费大量钱财 的情形;但同时也维持了彝族地区正常的婚姻家庭秩序,保障了彝族人口繁衍的正常进 行,弥补了国家婚姻法的不足,是建设法治凉山的重要法治资源。现阶段,凉山彝族地 区对这种冲突也有了一定的处理,表现在彝族婚姻习惯法基于婚姻法有了一定的改变; 在凉山地区,国家婚姻法基于彝族婚姻习惯

15、法也有了一些变通规定。 第四部分是凉山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协调。该部分首先论述了进行 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详细论述了进行协调的途径:一是在立法方面,充分发挥 地方授权立法的作用,积极吸收彝族婚姻习惯法中合理的成分,废止彝族婚姻习惯法中 法学啊我 不合理的成分,同时重视乡规民约的制定;二是在司法方面,重视调解和乡规民约的作 1 用,划分国家婚姻法与彝族婚姻习惯法的效力范围,加强彝族地区的司法建设;三是在 其他方面,包括大力发展彝族地区经济,提高其生活教育水平,在人员配备上增强民族 干部队伍的素质;最后论述了实现协调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坚持法制统一的大前提, 二是反对两种错误的

16、倾向:完全否定国家婚姻法或忽视彝族婚姻习惯法。 关键词:凉山彝族;婚姻习惯法;国家法 我 啊 学 法 法学啊我 2 Abstract In the regionof Yi nationality of Liangshan,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marriage laws, traditional marriage law of Yi nationality and marriage law in our country, which adjust marriage and also conflict each other inevitably. How to mix both law system together, the essay studies conf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