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史DOC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6614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观测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洋观测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洋观测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洋观测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洋观测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观测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观测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遥感观测海洋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期(1939-1969)、试验期(1970-1977)、研究期(1978-1991)、应用期(1992-至今)。起步期(1939-1969):海洋遥感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首次利用航空遥感方式完成了河口海岸制图与近海水深测量的工作。1950年美国航空遥感与海洋调查船完成了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人类首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第一颗电视与红外观

2、测卫星TIROS-I,卫星在获取气象资料的同时还获取了无云海区的海表面温度场资料,从而拉开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海洋研究的帷幕。试验期(1970-1977):1969年NASA在Williams大学召开研讨会,推动了1973年天空实验室(Skylab)航天器和1975年地球实验海洋卫星(GEOS-3)高度计的发展。其中Skylab航天器证实了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对地球进行连续观测的潜力,而GEOS-3则是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测量海表面高度的卫星。随后,NASA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高分辩率多光谱扫描仪,这些扫描仪装载在Landsat系列卫星上沿用至今。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在1970年1月发射改

3、进型TIROS卫星,又在1972-1976年发射NOAA系列卫星(NOAA-1至5),这些卫星装载的红外扫描辐射计与微波辐射计,可以用来估计海表面温度、大气温度以及湿度剖面等海气参数。研究期(1978-1991):1978年NASA连续发射了三颗卫星,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的Seasat-A卫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GSFC)的TIROS-N与Nimbus-7卫星。这三颗卫星构成了海洋卫星的三部曲,它标志着卫星海洋遥感新纪元的开始,并反映了可见光、红外、微波海洋遥感的概貌,充分展现了卫星对海洋的监测能力。Seasat-A卫星上装载了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RA)、微波散射

4、计(SASS)、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等5种传感器。提供的海洋信息包括海表面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水汽和降雨等。虽因电源故障,Seasat-A寿命仅为108天,却获得极其宝贵的海洋资料,因此Seasat-A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TIROS-N卫星上装载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和TIROS业务化垂直探测器(TOVS)。NOAA于1981年推出卫星海表面温度业务化反演算法(MCSST),因此TIROS-N奠定了卫星海表面温度进入气象、海洋业务化预报的基础。Nimbus-7卫星上装载了7种传感器,其中多通道扫描微波辐射计(

5、SMMR)和沿岸带海色扫描仪(CZCS)与海洋观测有关。CZCS属于海色传感器,它奠定了海色卫星遥感的基础。1978-1986年间CZCS提供了8年的全球海色图象以及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浓度参数,为海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应用期(1992-至今):1992年美国与法国联合发射的TOPEX/Poseidon卫星,开启了海洋综合探测卫星的新时代。卫星上载有一台美国NASA的TOPEX双频高度计和一台法国CNES的Poseidon高度计,用于探测大洋环流、海况、极地海冰等参数。在此之后,海洋观测卫星开始大量发射。截止到2012年10月,在轨海洋卫星数量为115颗,涉及超过30个空间机构。预测到20

6、30年将陆续发射156颗卫星,届时总数将达到271颗。中国海洋遥感观测始于1988年“风云一号”的发射,这是中国自行研制与发射的首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除气象数据外还可获取海洋水色图像、海表面温度等参数信息。2002年5月,中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2007年,“海洋一号B”发射成功,2011年“海洋二号”发射成功,弥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观测的空白。未来中国将发射“海洋三号”雷达卫星,众多海洋卫星将组成中国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网。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是专门从事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船只,是搭载海洋仪器设备

7、直接观测海洋、采集样品和研究海洋的工具。海洋调查船按其调查任务可分为综合调查船、专业调查船以及特种调查船。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一艘海洋调查船是英国的“挑战者”号(H.M.S.Challenger),它由军舰改装而成。在1872-1876 年,“挑战者”号进行了为期三年零五个月的大洋调查,将人类研究海洋的进程推进到新的时代。此次考察活动首次利用颠倒温度计测量了海洋深层水温,同时测量了海底地形、环流、海水透明度、海水盐度等,采集了大量海洋动植物标本和海水、海底底质样品。此次海洋调查被西方的科学家誉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奠基性调查“奠基性调查”。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后续的海洋调查船都

8、是以生物调查为主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船,直到1925年德国海洋调查船“流星”号(Meteor)问世之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才由以生物调查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海水理化性质和地质地貌调查为主的时代。“流星”号首次装载电子回声测深仪,获得了7万个以上的海洋深度数据;首次清晰地揭示了大洋底部起伏不平的轮廓;揭示了海洋环流和大洋热量、水量平衡的基本概况。“流行”号开启了继“挑战者”号之后的海洋调查船的新时代,调查方法更科学,观测精度更高。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50年代以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已不能满足海洋学各分支学科深入调查的需要,从而陆续出现了各种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60年代是新建海洋调查船的大发展时期,19

9、62年美国建造的“阿特兰蒂斯II”号(AtlantisII)首次装载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现代化高效率海洋调查船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考察的深入,南北极的奥秘和环境资源价值不断被发现,极地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权益争端不断加剧,美苏两国竞相建造极地考察船。其中最著名的是1973年美国建成的“极星”号,其次是苏联1975年建造的“M.萨莫夫”号大型极地考察船。目前,全球超过40个国家拥有海洋科学考察船,总数量超过500艘,欧美等发达国家无论在数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处于领先地位。1956年,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由远洋救生拖轮改装而成,适用于浅海综合性调查。1965年,中国第一艘自

10、行设计和建造的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号下水。1986年,中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前往南极进行科考活动。目前,全球超过 40 个国家拥有海洋科学考察船,总数量超过 500 艘,欧美等发达国家无论在数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纵观近年来全球科学考察船的发展,具有以下明显趋势: 1)数量增多,向着现代化、大型化、综合化发展;2)以全球级、大洋级科学考察船为主,近岸级协同发展; 3)装备性能明显提高;4)低噪声、绿色节能指标越来越高。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一类用于承载各类探测海洋和大气传感器的海上平台,是海洋立体监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浮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海洋监测技术,在研究海

11、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及全球气候变化、预报全球性和地区性海洋灾害、监测海洋污染、校验卫星遥感数据的真实性、以及作为平台用于水声通信和水下定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其他监测手段,海洋浮标在工作寿命时间内可在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对海洋环境进行自动、连续、长期的同步监测,是海洋观测岸站、调查船和调查飞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扩展,且费用相比调查船低廉。根据浮标在海上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锚定浮标、潜标、漂流浮标等。海洋锚定浮标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期间,德国在大西洋、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等海区投放若干气象浮标,搜集有关

12、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和风速等气象信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多要素观测的海洋资料浮标,对海洋进行更有效的观测。其他海洋发展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挪威、日本、意大利、前苏联等也相继展开了浮标的研制工作。1970年美国率先成立了专门管理海洋资料浮标的国家资料浮标中心(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DBC)。NDBC 的成立,使美国锚泊浮标趋于定型、完善,并进入实用阶段。7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在浮标应用中的出现,使得浮标技术发展进入了飞跃期。海洋潜标系统是对海洋水下环境进行长期、定点、多参数剖面观测系统,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13、分。50年代初, , 美国首先发展了潜标系统,用于次表层或深海的海洋环境监测。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美国平均每年布设50-70套潜标系统。在墨西哥湾和西北太平洋的一些观测站、经常保持20套左右的潜标系统。日本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和使用潜标系统,主要用于黑潮研究。80年代中期,潜标与锚泊浮标相结合形成绷紧式锚泊浮标系统,在“热带海洋大气阵列(TTropical Atmosphere/Ocean arrayAO)”中得到应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潜标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漂流浮标是根据各种科学试验和海洋环境监测计划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移动 观测平台。从70年代初发展了单参数漂流浮标以来,

14、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已形成了适合不同目的的漂流浮标,为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灾害预警、以及各类海洋研究等提供服务。著名的Argo计划所采用的浮标就是漂流浮标。在全球海洋观测计划(GOOS)中应用了漂流浮标;1984年美国人用飞机将漂流浮标空投到JOSCPHINE咫风中, 监测咫风的发展、强度和轨迹;在1985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起了热带大洋及其与全球大气的相互作用(TOGA)计划,随后在其中中用了大量漂流浮标, 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现象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海流风、气压及温度资料。1989年IOC和WMO又发起了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15、(GOOS),并在其中也应用了漂流浮标。目前,美国、日本等海洋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关键海域的浮标监测网,国际上,Argo计划、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锚碇系列(TAO)计划的实施。这些都为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灾害预警、以及各类海洋研究等提供服务,海洋浮标在海洋监测中进入了商品化和实用化阶段。海洋浮标在中国的开发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8月至1966年10月,中国海洋仪器会战期间,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海洋浮标(H23)。经过起步阶段(1965-1975)、研究试验阶段(1975-1985)和实用化阶段(1985-1990)的不断发展,90 年代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16、,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进入了海洋浮标监测的大国俱乐部。潜水器潜水器又称为深潜浅器,它是一种自带推动力的海洋考察设备,既能在水面行驶,又能在水下独立开展工作。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员活动的水下作业基地。潜水器主要分为载人深潜器(Human Occupied VehicleHOV)和无人深潜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的木质球形潜水器,对后来潜水器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1717年英国哈雷设计了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潜水器,此后直到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潜水器的研制主要致力于下潜深度。1960年第一艘载人深海潜水器 “曲斯特1”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0916m(海沟最深点为11034m),创造了目前为止人类下潜最深海沟的历史。1964年美国建造的“阿尔文(Alvin)”号开创了人类探测海洋资源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