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仓储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5279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仓储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代仓储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代仓储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代仓储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代仓储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仓储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仓储制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仓储制度篇一:仓储概述第一章 仓储管理概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1. 掌握仓储、仓储管理的概念,仓储的功能,仓储管理的任务、基本原则和要求;2. 理解各种特性的仓储活动及仓储活动在物流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物流师职业在仓储管理上的素质基本要求,仓储管理现代化;3. 了解我国仓储活动的发展过程。第一节 仓储概述一、仓储的概念与性质(一) 仓储的概念“仓”也称为仓库(warehouse ),是为存放、保管、储存物品的建筑物或场所的总称,它可以是房屋建筑屋,也可以是大型容器、洞穴或者特定的场所等,其功能是存放和保护物品;“储”表示将储存对象储存起来以备使用,具有收存、保护、管理、以备交付使用的

2、意思,也称为储存(storing )物品的行为。“仓储”就是指通过仓库对物资进行储存和保管的活动。仓储是社会产品出现剩余之后产品流通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物流活动三大支柱之一。当产品不能被即时消耗掉,需要专门的场所存放时,就产生了静态的仓储。将物品存入仓库并对存放在仓库里的物品进行保管、控制、提供使用便成了动态仓储。可以说,仓储是对有形物品提供存放场所,对物品存取、保管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仓储的性质仓储具有以下性质:1. 仓储是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持续。这是因为仓储活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产品从脱离生产到进入消费,一般要经过运输和储存,所以,仓储

3、是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持续。2. 物质产品的仓储提升了物质产品的价值。这是因为:第一、仓储活动和其他物质生产活动一样具有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创造物质产品及其价值。第二、仓储活动中的有些环节提升了产品价值,例如加工、包装、拣选等活动就提升了产品价值。第三、仓储中劳务的消耗,资产的消耗与磨损,即仓储发生的费用要转移到库存商品中去,构成其价值增量的一部分,从而导致库存商品价值的增加。3. 仓储活动发生在仓库这个特定的场所。4. 仓储的对象既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但必须是实物动产。5. 仓储活动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一般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功能、性质和使用价值,只是保持和延续其使用价值。二、仓

4、储的产生和发展 仓储活动的产生仓储随着物资储存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自从有剩余产品以来,就产生了储存。我国的仓储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当某个人或者某个部落获得食物自给有余时,就把多余的产品储藏起来,同时也就产生了专门储存产品的场所和条件,于是“窑穴”就出现了。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遗址,已经发现了许多储存食物和用具的窑穴,它们多分布在居住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仓库的雏形。在古籍中常常看到有“仓廪” 、窦窑“这样的词语。所谓“仓廪”,“仓”是指专门藏谷的场所;“廪”是指专门藏米的场所。所谓窦窑,是指储藏物

5、品的地下室,椭圆形的叫“窦”;方形的叫“窑”。古代也把存放用品的地方叫做“库”。后人把“仓”和“库”两个字合用,从而形成了“仓库”这样一个概念,即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建筑物与场所称为仓库,所以仓库一词也就出现了。 我国仓储活动的发展过程我国仓储活动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我国古代的仓储业。我国古代商业仓库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扩大的。我国商业仓库的最初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通史 上记载的“邸店”。“邸店”既具有商品寄存性质,又具有旅店性质,但受当时商品经济的局限。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专门储存商品的“塌房”从“邸店”中分离出来,才出现了

6、带企业性质的近代的仓储业。2. 我国近代的仓储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我国近代的仓储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近代我国把商业仓库叫做“堆栈”、“货栈”,即指堆存和保管物品的场地。堆栈业与交通运输业、工商业,以及与商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我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堆栈业也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例如,上海、天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地区起源最早,也最发达。根据统计,1929 年上海码头仓库总计在40 家以上,库房总容量达到90 多万吨,货场总容量达到70 多万吨。随着堆栈业务的扩大,服务对象的增加,旧中国的堆栈业已经划分为码头堆栈、铁路堆栈、保管堆

7、栈、厂号堆栈、金融堆栈和海关堆栈等。当时堆栈业大多是私人经营,为了商业竞争和垄断的需要,往往组成同业会,订立同业堆栈租价价目表等。3. 新中国成立后的仓储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接管并改造了旧中国留下来的仓库。当时采取对口接管改造的政策,即铁路、港口仓库由交通运输部门接管;物资部门的仓库由全国物资清理委员会接管;私营仓库由商业部门对口接管改造;银行仓库,除“中央”、“中国”、“交通”、“农业”等银行所属仓库作为敌伪财产随同银行实行军管外,其余大都归商业部门接管改造;外商仓库,按经营的性质,分别由港务、外贸、商业等有关部门接管收买。对于私营仓库的改造是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实现的,政府通过工商联合会

8、加强对私营仓库的领导,限制仓租标准,相继在各地成立国营商业仓库公司(后改为仓储公司),并加入到当地的仓库业同业工会,帮助整顿仓库制度。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储存量相应增加,但经改建的解放区原有的仓库和被接收的旧中国的仓库,大多是企业的附属仓库,在数量上和经营管理上都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仓库管理工作。例如,1952 年,中央贸易部颁发的 关于国营贸易仓库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决定 指出:为解决仓容不足,消除仓库使用不合理现象,提高仓库使用率,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实行经济核算制;并强调,除专用仓库和根据各经营单位经营商品的具体情况,保持

9、一定数量的附属仓库外,其余仓库应全部集中组成仓储公司,推行仓库定额管理,以便统一调剂,供各单位使用。这些措施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试行。这也是社会主义商业集中管理仓库的开端。1953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仓储会议,作出了 关于改革仓储工作的决定 ,进一步明确国营商业仓库实行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仓库管理体制。根据这一决定,在全国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测量了仓库面积,查清当时的仓容能力,在此基础上经过调整集中,成立了17 个仓储公司。实践证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仓库管理体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客观要求的。集中管理的仓库一般由仓储公司(或储运公司)

10、经营,它是专业化仓储企业,实行独立经营核算;分散管理的仓库隶属于某个企业,只为该企业储存保管物品,一般不独立核算。它们各具优缺点,一般情况下。一、二级批发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大中型工业品仓库(除了石油、煤炭、危险品、鲜活、冷藏等特种仓库外)适宜集中管理;三级批发仓库,特别是批发机构和仓库在同一地点的,则适宜分散管理,以方便购销业务。同时,根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国家对重要的工业品生产资料,逐步实行计划分配制度。1960 年以后,在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对物资管理工作也做了整顿和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进一步加强对物资的计划分配和统一管理,国务院设立物资管理部,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物资管理机构

11、和经营服务系统。在仓储方面,把中央各部设立中转仓库保管物资的做法,改由物资部门统一设库保管。1962 年,成立了由国家物资管理总局管辖的国家物资储运局,负责全国物资仓库的统管工作。根据1984 年统计,国家物资储运总公司在各地设有14 个直属储运公司,下属上万个仓库,主要承担国家掌握的机动物资、国务院各部门中转物资以及其他物资的储运任务,再加上各地物资局下属的储运公司以及仓库,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物资储运网。从国营商业仓库系统来看,截止到1981 年底,全国初步形成按专业、按地区设立的仓库网。在这一阶段,无论仓库建设、装备,还是装卸搬运设施,都有很大发展,是旧中国所无法比拟的。4. 仓储业现代

12、化发展阶段。我国在一个较长时期里,仓库一直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仓库中大量的装卸、搬运、堆码、计量等作业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因此,仓库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特别是一些危险品仓库,还极易发生中毒等事故;从劳动效率来看,人工作业的劳动效率低下,库容利用率不高。为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首先重视仓库的改造工作,按照现代仓储作业要求,来改建旧式仓库,增加设备的投人,配备各种装卸、搬运、堆码等设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仓储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仓库。特别是在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

13、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仓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地进行储存保管货物的静态储存一跃而进人了多功能的动态储存新领域,成为生产、流通的枢纽和服务中心。我国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建造自动化仓库,并在这些自动化仓库中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辅助仓库管理,使我国仓储业开始迈入了仓储自动化的新阶段。三、仓储活动的意义商品的仓储活动是由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商品在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商品的仓储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品种和数量等方面的不同步所引起的,也正是在这些不同步中,仓储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搞好仓储活动是社会再生

14、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商品由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是依靠仓储活动来实现的。可见,仓储活动的意义正是由于生产与消费在空间、时间以及品种、数量等方面存在着矛盾所引起的。尤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矛盾又势必进一步扩大。因此,在仓储活动中不能采取简单地把商品生产和消费直接联系起来的办法,而需要对复杂的仓储活动进行精心组织,拓展各部门、各生产单位之间相互交换产品的深度和广度,在流通过程中不断进行商品品种上的组合,在商品数量上不断加以集散,在地域和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通过搞活流通,搞好仓储活动,发挥仓储活动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借以克

15、服众多的相互分立又相互联系的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地理上的分离,衔接商品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不一致,以及调节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方式上的差异,使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在建立在一定的商品资源的基础上,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具体来讲,仓储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1. 克服生产与消费地理上的分离从空间方面来说,商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与消费地理上的分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里,生产者同时就是其自身产品的消费者,其产品仅供本人和家庭消费。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的生产者逐渐与消费者分离。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为了本人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消费需要。随着交

16、换范围的扩大,生产与消费空间上的矛盾也逐渐扩大,这是由社会生产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 衔接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背离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今天生产的商品不可能马上就全部卖掉,这就需要商品的仓储活动。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常年消费;有的商品是常年生产、季节消费;也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季节消费或常年生产、常年消费。无论何种情况,在产品从生产过程进入到消费过程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间隔内,形成了商品流通的暂时停滞。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暂时的停滞过程就形成了商品的仓储。同时,商品仓储又是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为保证商品流通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就必须有商品的仓储活动。为了使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许多商品在最终销售以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