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5109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哲学完全版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作用: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任务就是知道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与时代: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应。 哲学被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

2、认识成果。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任何反应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3、物质观: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 容:(1)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意识

3、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原理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内 容:(1)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原理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内 容: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原理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内 容: 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

4、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1)物质决定意识 (2)客观物质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怎么做:(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主观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整理。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工作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物质第

5、一性:客观实在性。5、运动观点:()定义:是指宇宙空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规

6、律: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内 容:(1)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内 容:(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自觉遵守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条件和形势利用规律。6、 规律:辩证唯物论规律: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内 容:(1

7、)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内 容:(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自觉遵守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条件和形势利用规律。唯物辩证法规律属于联系。答联系时考虑规律。答规律时,考虑联系。7、 (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

8、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意识随着物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物质,有时又会先于物质的变化发展,落后的意识对物质起阻碍作用。先进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8、实践观:原理一:实践内 容: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含义

9、 其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 原因: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对象及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都是客观的。且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原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原因: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 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原理二:认识内 容:特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规律性。 反复性:人们从事实践获得认识,用认识指导实践。若成功:真理 若失败:在实践获

10、认识 原因:客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主观还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制约。 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趋势。 来源:实践唯一 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结果: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原理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 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因实践产生新需要,提出新问题,实践提供新工具。实践提升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

11、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谬误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理四:真理内 容:(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由于人们立场观点等客观与主观条件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12、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具体性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由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自己向前发展,不会停止前进步伐。方法论:(1)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真理观:内 容:(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由于人们立场观点等客观与主观条件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具体性相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