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5019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讲课件讲义第21讲讲义社会学基本概念前言一、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节社会文化第三节个人社会化第四节社会组织第五节社会群体与社区第六节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二、考试目的和考试要求是测试应考人员对社会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社会文化、个人社会化、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与社区等知识在物业管理中应用的掌握程度。掌握:社会组织的要素、特性、分类以及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内容,社会群体和社区的分类以及社区中的社会群体的作用。熟悉:社会学的研究特点,文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特征及条件,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了解: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特点。

2、注意:大纲把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列入了熟悉的内容。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一、社会学的定义与特征(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分为实体结构和文化结构两部分。实体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如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文化结构是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如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法律规范、行为方式等。社会的文化结构寓于社会的实体结构之中,这两种结构是在一起发挥作用的。2研究社会过程、社会互动和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结构属于“静态社会研究”,研究社会过程属于“社会动态研究”。社会互动则属于个人和群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3研究社会关系

3、社会学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关系是很广泛的,人们在社会的大网络中盛会,除了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家庭关系、亲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两性关系、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关系等。研究社会学关系一般是从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开始的。4研究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某种社会刺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是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人们的社会行为造成的。社会学的研究不在于描述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表面现象和发展过程,而在于探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律,从而把握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将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二)社会学的研究特

4、点1整体性在社会学看来,社会是个有机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里所谓的社会学的整体性,并不是说社会学对社会现实的一切方面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也不是对社会不作具体分析,而是指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的同时研究社会的具体现象、具体问题,也时时处于注意从整体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着眼于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社会学正是通过整体来考察部分,了解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部分的实质。这种整体性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最基本的特点,因而别称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或“社会学的世界观”。2

5、综合性几乎各种社会学流派都承认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这种综合性突出表现在,社会学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另外,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时往往借助于不同学科的理论,作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探讨。由于社会学强调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因此有人称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的“广角镜”。3实证性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首先是现实社会,而社会学对这种现实社会的研究是一种实证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性特点充分表现在它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上。二、社会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态度(一)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三)认真地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文化第二节社会文化一、文化的定义及特点概述(一)文化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可以定义和表示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世代相传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动的共识。(二)文化的特点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是文化产生的渊源。文化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积累、内聚和发展起来的。在其过程中,各种物质逐渐稳定,结构也慢慢定型,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及其特别的稳定形态,就称为文化模式。影响文化模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首推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作为一个系统还具

7、有开放性的特点。从民族文化角度看,“优秀文化”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以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横断面来看,没有哪一种文化是最优秀的,也没有哪一种文化模式是最落后的。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只能说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第三,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变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及潜在的价值意识,有些学者亦把文化定义为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个人如何行动,它影响到人们对满足需求的选择。价值观可以说是信仰的特殊类型。当一个人接受了新的信息之后,信仰是可以改变的,而价值观则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而价值观则可应用于各种场合,许多社会规范是从特定的价值观中演化出来的。第四,行

8、为是文化的函数。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行为差别不是由生物学而是由文化来决定的。因此,考虑各民族之间的行为差别时,我们可以把生物因素视为一个常量,从我们的思考中将其排除出去。二、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所谓“文化冲突”就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所谓“文化融合”则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相互适应为标志。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冲突虽然以文化之间的相互排斥为主,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绝对的排斥是不可能的。而文化的融合虽然以吸收为主,但不加以选择的全盘同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文

9、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总是互相交叉的,冲突中有融合,而融合中也有排斥。正是因为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辩证关系,社区文化才可能产生认同的价值观。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受其文化背景影响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群体和人际关系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为核心,把人看作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崇尚自我;中国文化则以外势为中心和相互依赖为特征,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的需要,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群体息息相关。个人社会化第三节个人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特征及条件(一)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指个

10、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从广义角度理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贯穿于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都是社会化的过程。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经过幼年、童年的看护,青少年的教育,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人”的过程,经过社会化,个人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1社会强制性个体从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

11、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尤其是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更多的是不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有能动的选择性。2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而是一方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的环境。3终身持续性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4相互性所谓相互性是指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正向、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三)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过程使得人类社会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动物世界。毫无疑问,这种过程是建立在人类自身特定的前提条件

12、之上的。这些条件是: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人有思维能力。二、社会化的基本知识(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种: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从社会化发生的领域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种: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二)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三)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学者们一般把个体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

13、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指继基本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他从个人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时才结束。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社会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定义综合学者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具体的运行环境中将其参与者行为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相对持续的社会结构系统。(二)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美国社会学家利维特在1965年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较为经典地勾勒了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目标、组

14、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组织环境。其中组织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三)社会组织的特性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指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可靠性和可控性。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组织使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四)社会组织的分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影响较大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目标原则。它是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按照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类型,

15、把社会组织分为四类:一是互利组织,组织参与者均可以从中获益的组织,如工会;二是盈利组织,指以盈利为目的、受益者只是少部分人的组织,如商业组织;三是非盈利组织,指以使服务对象受益为目标的组织,如医院;四是公益组织,指为社会和大众谋福利为目标的组织,如政府机构。结构原则。它是根据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代表人物是梅约。按照这种方法,一般把社会组织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式组织,指具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二是非正式组织,指正式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功能原则。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是这种分类方法的主要倡导者。他根据社会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将其分为四类:一是生产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从事生产,完成服务性、福利性目标,如工厂和医院。通过这类组织,社会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二是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机关和政党组织;三是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如法院、监狱和督察局;四是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如教会和学校。控制原则。这是美国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