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制度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996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制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制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制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制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制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制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制度论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制度论文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期末论文题目: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学 院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班级 历史系学 号 01103019姓 名 赵枫任课教师 孟姝芳日 期20XX年 6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关键词: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昭穆制度、专权乱政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

2、,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

3、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封建制度两

4、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正将嫡长子继承执行的,且看下列数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承制。两汉时期,皇位继承有些复杂。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

5、嫡长子继承。”可见,两汉的皇位继承制度相当混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例如, “曹丕的继位并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成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使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顺宗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位的。宋朝18个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即位。元朝由于蒙古旧俗的影响,皇位继承制在汉制和旧俗之间摇摆,从而未能确立起相

6、对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导致争夺皇位的战乱频频发生。明朝的16个皇帝中也仅有5人是嫡出。清朝皇帝无一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在中国从秦至清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位制登上皇位的。这其中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唐朝。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这二十一君得继大统的情形,大致是:(一)按制度而即位者只二君,即德宗和顺宗;(二)以权臣而立者有五帝;(三)为宦官所立者,有代、宪、穆、文、武、宣、懿、僖、昭九帝;(四)因特殊事变而立者为高祖、太宗、肃宗;(五)因稳定政权而立者为玄宗;(六)为大臣争立者有高宗、敬宗;(七)

7、因母后干政立而废,废而立者有中宗、睿宗;(八)因皇帝宠幸阴谋而立者为武后。二十一君以嫡长子而立者唯穆宗一人,以长子而立者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宗、懿宗七帝。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繁荣昌盛的朝代,统治近三百年,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远远走在世界前列,而它的皇位继承制度,却是如此混乱,实在令人惊异。于此相比,其实唐朝的立储制度已经是相当完善了。太子位为储君,是皇位的法定继承者,因此立储便成为封建政治中的一项大事,统治者为此煞费苦心,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经常使太子监国、佐理军国大事并随军出征,以期太子在继位前就对全国政治有所历练和全面的了解。这一

8、切本来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和顺利接替,然而事与愿违,不但如上述相继发生过隋炀帝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等事,而且即使是号称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不免陷入立嗣的深重烦恼中,他一废太子李承乾,再黜魏王李泰,三立晋王李治,四欲立吴王李恪。面对诸子弟争夺储位的极为激烈的纷争。他自叹“我心诚无聊赖”竟“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演变按照儒家的理论,皇权既然是由天授予,当然是终生的,世袭的,皇统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即所谓的万世一系。为稳定皇室内部的继承秩序,又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这样的规定完全被遵守,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争吵纠纷,也不存在因此而引起的骨肉相残、宫廷喋血了。但

9、是历史往往并不按照任何人主观规定的轨道发展,正因为皇位意味着最高的权威,最大的荣华富贵,它从来都是独占的、绝对排他的。所有礼教的宗法规定都无法真正遏制住对此的觊觎之念,无法真正限制住各种夺位阴谋政变的相继发生。究其历代,嫡长子继承大致演变为两种形式:兄终弟及制以皇帝弟弟的身份做为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也是储君,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是合法的继承人。在皇位传承史上,影响最大的兄终弟及事件,是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而为皇帝。其实诸如此类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某种变化,大部分是在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执行的情况下衍生出的一系列情况密建皇储制是清朝统治者在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大创造

10、。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昭,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昭,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三、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完善执行的原因第一,由于封建社会是“君天下”的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即便是宗法制度或是宗法观念,也约束不了皇帝们在选择接班人中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不喜欢太子承乾而想废掉太子改立魏王泰,最终导致了一场流血冲突。“另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数。”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是根据其母亲的身份确定的,一旦其母亲的后位不保,太子也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了,他的

11、地位肯定也会受到威胁。历史上由于其母亲失宠而丢掉太子位的人也比比皆是。第二,皇室权利争斗的因素十分复杂,诸如后妃干政、宦官弄权、官僚集团的影响、以及皇帝与嫡长子性格、志趣不合或互相猜疑等均可导致嫡长子继承制形同虚设。这些因素都可以从唐朝的皇位继承中体现出来。第三,正皇后无子或皇帝无后代的情况也会造成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到正常地施行。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变通的方法来传递皇位,如立皇长孙;兄弟相继;立子之贵者或长者;选择宗室子弟入继等。其实,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他也肩负着使人民安居乐

12、业、国家繁荣安定的责任,这就对他的德行、才能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嫡长子继承是一种只重视继承人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顾继承人才能的制度,因此它并不能保证产生一位能够胜任的皇帝,“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出现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一致的问题。而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昏君、白痴皇帝、儿皇帝等,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皇位继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但这种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使子孙可以万世永享对百姓的专制统治。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封建王朝解体,皇位继承制度才真正宜

13、告结束。参考文献:【1】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2】中国政治制度史张晋藩、王超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3】资治通鉴卷193唐纪贞观三年【4】汉书卷43叔孙通传【5】唐会要卷四储君杂录篇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关键词: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昭穆制度、专权乱政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

14、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

15、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

16、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正将嫡长子继承执行的,且看下列数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承制。两汉时期,皇位继承有些复杂。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