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84984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坛经两则坛经两则3章节(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坛 经,“莲花座”,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

2、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禅宗的思想,佛性本有 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慧能与禅宗,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新州人,为禅宗南宗的始祖。也作惠能。,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

3、;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受法,翻译 五祖弘忍和尚在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 佛堂里,为他

4、解说金刚经。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 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于是 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 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 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 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

5、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南能北秀,翻译 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

6、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理解:,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

7、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课文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2、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3、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

8、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坛经的历史与现实影响,从坛经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摆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盟。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而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尚相调和,它体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佛理小故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

9、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2、心境:,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3、礼物:,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

10、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百喻经六则,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

11、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愚人食盐,翻译: 从前的时候,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主人听罢,便另外为他添了点盐进去。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心内便想:味道所以这么美,是有盐的缘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这就譬如那些

12、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绝了饮食。或是断七日,或是断十五日,空落落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饿,却对修道毫无益处,活像那个愚人,因为盐可调出美味来,就单是吃它,致使口颤舌抖,外道的断食也是这样。,解说:,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

13、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渴见水,翻译 从前有一位愚蠢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口干渴极了,要马上喝水,看见了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以为是水,立即追上这片虚幻的水气,一直到了印度河。到了水边,面对着河水却不

14、喝。旁边的人对他说:“你如此干渴,追逐寻找水,现在到了河边,为何不痛饮?”愚蠢的人回答说:“如果能将水喝干,我就喝,可这河水滔滔不绝,不可能喝完,因此才不喝。”当时在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大声地讥笑他。,理解,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

15、力。,入海取沉水,翻译: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辨析:,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艰辛打捞得到的珍贵木料沉香,烧成木炭卖掉,使昂贵稀少的东西变成廉价普通的东西,其原因在于心情烦躁,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变高贵为低贱,变高价为贱卖的结果。这对于人们认识那种

16、只求一点或一时的爽快而破坏事物完美结局的错误做法有启发意义,告诉人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尝庵婆罗果,翻译: 曾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这个人就拿钱去买果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随即取果一一尝了,拿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便都扔了。,理解,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