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 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84978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邦故园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肖邦故园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肖邦故园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肖邦故园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肖邦故园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邦故园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

3、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

4、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预习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ji 夙愿 s 通衢大道 q 茕茕孑立 qing ji 瘠薄 j b 缱绻 qin qun 命运多舛 chun 玲珑剔透(t) 天籁 li 簌簌 s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

6、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

7、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

8、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

9、,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

10、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和精神家园。2、结合教材插图,朗读20

11、27节,讨论: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故园 四季春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最温柔的曲子 轻盈的速奏 故园 四季夏白色和黄色的睡莲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很昏、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故园 四季秋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花园的林荫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的沙沙声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故园 四季冬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马、雪橇 无边的静寂没有狐裘、关女只有微弱的琴声母亲、姐妹 他还在这里学习9-12节,思考:哪些地方表现出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这片故土的热爱

12、?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1849年10月17日,肖邦走完了他39岁的人生历程,弥留之际,他对姐姐和身边的朋友说:“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意大利作

13、曲家、我崇拜的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9年10月30日,在莫扎特安魂曲的旋律,人们把肖邦一直带在身边的用银杯装着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坟墓旁。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重点字词马厩夙愿瘠薄缱绻天籁簌簌命运多舛通衢大道玲珑剔透茕茕孑立2近义词年轻年青 留恋眷恋迷恋简介肖邦(181

14、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并且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在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他的音乐具有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