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84973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赏析论文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特定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期。因此,本论文就有关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来展开叙述,并举出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个人观点。关键词:世界遗产 开发 保护1、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1.1 中国遗产前期发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目的是对具有特殊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识别和保护。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

2、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 ,现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

3、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名列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国目前还有100多处遗产地,现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1.2 中国遗产后期发展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

4、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世界范围内预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数量增加很快,世界遗产的审批也随之越来越重。为使世界遗产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包括中国在内,世界遗产项目超过20个的国家少报或暂停申报。预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地方,要认真考虑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做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机构对中国的35

5、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其报告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处于良好状态。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世界遗产地努力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近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对这些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每6年就要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检查,如果遗产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面貌被破坏或改变,将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若不能按期整改,恢复原貌或破坏性造成原貌不可恢复,将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目前全球730处世界遗产中,已经有31处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虽无一处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也必须引以为戒。2、中国

6、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法规不健全、旅游业的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有的甚至面临存亡的困境。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旅游开发中,遗产资源浪费、蜕化及遗产地环境被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屡见不鲜。2.1 认识错位2.1.1 重申报,轻维护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年,旅游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了5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

7、,增长了52倍;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1989年荔波启动旅游开发,2007年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仅仅一年后,2008年,荔波年接待游客量为168万人次,同比增长71.7%,旅游直接收入1998万元,同比增长84.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83.52%。这种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使得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

8、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例如,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更是创下了12亿13亿元的新纪录。然而,相对于“申遗”期间的巨大开支,“申遗”后保护和维护费用的严重短缺已成普遍现象。北京五大“世遗”曾出现高达32亿元的修缮资金缺口;兵马俑博物馆年均仅几百万元维护费用。据统计,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2008年门票收入9亿多元,而用于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占门票收入不到10%。2.1.2重开发,轻保护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

9、,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以至于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天梯事件、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烧毁、泰山炸山建索道、“曲阜三孔水洗”事件、巴米扬大佛在世界遗产地乐山“复活”,等等。2.1.3 重旅游设施建设

10、,轻科学文化研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认为,世界遗产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学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启智功能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甚至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

11、包装成为粗俗的商业化表演,不但使世界遗产丧失了其科普教育功能,而且使珍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区2010年19月份旅游接待总人数即高达46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测51.69亿元,然而,旅游发展在给丽江古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文化冲击,表现为古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在3.8km2的狭小区域内,门市林立,人声嘈杂,居民平静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居民外迁严重,古城纳西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另外,对国内世界遗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重视不足。世界遗产地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地加以保护,但是

12、,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学术研究相比国外严重滞后,对于地质结构、地貌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地理、生态、民俗和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够深入。2.1.4重景区发展,轻社区参与2002年的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明确指出,应当“努力在保护、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而合理的平衡,通过适当的工作,使世界遗产资源得到保护,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做出贡献。”这就需要正确理解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目前,国内世界遗产地一般都比较重视景区内部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商贸、饮食、住宿服务业以及交通业发展较快。在遗产保护方

13、面,往往只是侧重于景区内单体文物的鉴定和保护,而对遗产保护背后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因素却视而不见,将遗产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包含的人文现象分割开来,对遗产所在地及周边的社区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缺乏系统全面地研究,即所谓重“物”轻“人”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多数世界遗产地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不少核心景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一方面,遗产地居民外迁缺乏资金和土地安置保障,但在发展上又因必须服从于遗产保护的要求而受到种种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公,遗产所在地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的高收益,大部分进入投资商的口袋,当地社区居民一般难以得到相应的利益分成,而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

14、破坏、文化冲击等却留给了当地居民,这必然会引起居民的不满,也会挫伤居民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出现与遗产保护区争夺土地使用权、资源使用权、平等经营权的现象。2.2 规划失位规划失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的制定水平有待提高,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各世界遗产地基本都有一些风景名胜区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规划,但从实践来看,各地规划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规划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只注重旅游经济增长的指标,忽视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指标,有些规划指导性和原则性的内容较多,而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有些则对世界遗产的文物保护、建筑功能、居民比例、旅游规模等缺乏科学论证

15、,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机制缺乏有效分析,对世界遗产如何实现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缺乏针对性对策;二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与遗产所在地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不够,各类规划之间甚至出现内容矛盾、不相协调的现象;三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的执行有待加强落实。目前多数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的问题,不少规划编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旦被评审验收,多数便被束之高阁,难以真正按规划内容实施,而规划编制单位一般也较少提供持续跟踪和后续服务,使规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2.3管理乱位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

16、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管理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代表国家资源所有者实施管理权。这样一来,地方各级政府成了遗产的实际管理者,因而其管理体制也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设,一些政府部门甚至盈利性的企业都可以将国家公共资源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将遗产资源承包开发,分片经营,既容易改变世界遗产的性质和功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如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庐山,竟然出现了海拔800m以下归星子县管理,海拔800m以上归庐山管理局管理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虽然有众多的遗产管理机构,却没有一个能对世界遗产负主要责任。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