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683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国总统直选制以前是什么制度篇一:韩国历任总统韩国于1987年改宪实行总统全民直选制。总统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得连任。现任韩国总统李明博明年2月任期届满。李明博 20XX年- 20XX年2月(第17届)卢武铉 20XX年- 20XX年 (第16届)金大中 1998年- 20XX年金泳三 1993年-1998年卢泰愚 1988年-1993年韩国将卢泰愚任期开始到现在统称为“第六共和国”时期全斗焕 1980年-1988年韩国将全斗焕执政时期称为“第五共和国”时期崔圭夏 1979年-1980年韩国将朴正熙第九届任期和崔圭夏任期合并为“第四共和国”时期朴正熙 1961年-1979年韩国称朴

2、正熙第五-八届总统执政期间为“第三共和国”时期尹潽善 1960年-1961年韩国把尹潽善执政的时期称为“第二共和国”时期。李承晚 1948年1960年 (第1-3届)韩国把李承晚执政十二年时期称为“第一共和国”时期篇二: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研究【摘要】韩国民主政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地引入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威权主义领导阶段,再向实质性的民主化转变。本文即论述韩国民主政治发展经历的两次转型、三个阶段,并探讨民主框架、威权主义、文化融合、市民社会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产生的影响及意义。【关键词】韩国 民主政治 政治发展大韩民国政府于1948年8月15日正

3、式宣告成立,当年12月,联合国承认韩国政府,称“大韩民国是在能够监督选举的地区上成立的合法政府”。政府成立之初,为保持政府运作畅顺,韩国即参照美国,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由国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政府行使行政权。其国家管理体制被称为“总统中心体制”。虽然早早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的框架,并在二三十年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韩国在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却历经挑战和坎坷,走过了独特的政治发展之路。从1948年建国到1987年第六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大韩民国共经历以5次大规模修宪为标志的六个阶段,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大韩民国第一之第六共和国,期间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分别发生在

4、朴正熙领导的第三共和国时期及卢泰愚领导的第六共和国时期。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可以说,韩国人民经过了长达40年的摸索和奋斗,在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终于成功推动了政治转型,确立了比较充分的民主宪政体制,和平地完成了政治民主化改革,创造了“韩国民主化奇迹”。一韩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大韩民国具有朝鲜李氏王朝数百年的集权官僚制度的传统,在建国前又经历了36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民众对“民主”没有任何体验。且在19481952年期间,韩国不仅贫穷、落后,还陷入朝鲜战争。在这种落后与困难的条件下推行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依

5、赖美国的作用。韩国在建立伊始,经由美国直接干预和架构设计,仿照西方民主制度,建立本国政治制度。西式民主被“移植”到韩国,形成了民主的“韩国版本”。这是亨廷顿所说的“第二波民主化浪潮”扩展和波及韩国的结果。(一)“民主试验”阶段:传统政治文化与西式民主的初步磨合李承晚时期的韩国政治体制被称为“民主橱窗”。1948年7月20日,李承晚当选韩国第一任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正式成立,第一共和国就此开始。由美国干预建立的“民主框架”具备民主政治诸要件,包括宪法、民选的政府、选举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选举产生的总统和国会。在他执政期间一直将国内外政策的基调放在“”方面,韩美同盟是李承晚政府对韩国发展最重

6、要的贡献。然而,李承晚并没有在韩国推行真正的“民主”,当时刚经历战乱、贫穷落后的韩国也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在文化方面“民主精神”仅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熟知,民众政治素养较低。由此,韩国最初建立的民主政治很快转变为李承晚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李承晚借助冷战背景在背景下镇压异己,为争取终身执政、连任三届总统,其领导的政府瓦解着韩国民主程序,违规修改宪法、大选舞弊、操纵选举,他本人成为阻碍民主进程的专制者,最终引发反对党和广大民众强烈不满,1960年4月19日爆发的“419革命”结束了长达12年的李承晚政权。不过,在此过程中“民主框架”被保留,李承晚的独裁政权仍然受到民主制度形式上的制约,他只能通过李

7、承晚只能通过修改法律并通过民众投票的途径达到维护自己政治权力的目的。而在这一阶段,韩国政治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认识有很大提高,这一点通过“419革命”得到体现。李承晚下台后,由张勉领导的第二共和国政府成立,通过颁布新宪法,内阁制取代总统制,民主党组阁,韩国迎来了所谓的“民主之春”。然而,这一“民主政府”新旧两派严重对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处理无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动荡。民主化实际上没有与本国的传统及环境相结合,最终被以朴正熙为首的军人政权取代。(二)“军人执政”阶段:民主收缩与威权体制下的经济腾飞1961年5月,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脆弱的第

8、二共和国政府,建立军政主导的政治体制,至此,大韩民国第三共和国登上历史舞台。在军政时期,朴正熙政府推行“经济第一主义”,全面推行社会改革,解散政党及社会团体,通过不正当储蓄法,设立“重建国民运动本部”,开展生活节约化、家族计画、扫除文盲等社会活动,同时着手闲置土地开发、实施经济发展计划,使得韩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实现“汉江奇迹”。直到现在,朴正熙的政策都被认为是客服绝对贫困的成功典型。然而在政治方面,他将权利集中控制于以他为首的务实现代化派手中,民主进程收缩明显,尤其是取消了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议会的选举。但言论出版自由、三权分立、政党竞争等民主制度的基本要素在60年代并没有改变,连韩国的民主运

9、动人士也承认60年代属于民主制度或者说是“半威权主义”制度。至60年代末,贫富差距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加深、国际形势发生重大改变、反对党易军突起,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朴正熙政府彻底转型为威权体制。1971年12月通过国家保卫法,宣布解散国会,在全国范围终止所有的未经政府允许的政治活动。1972年10月,经公投通过了维新宪法。1972至1987年之间的韩国政体被称为“威权主义”,其中包括70年代的维新体制时期和80年代的全斗焕总统时期。此威权政权在后期遭到民众的激烈反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民主制度大幅度收缩的“威权主义”时期,也没有形成完全的历史断裂,尤其是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竞争的机制得到

10、保留。为保住执政地位,朴正熙越加强硬地压制民主化要求,政府通过紧急措施,许多人因此被捕。以政治人物、知识分子、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化运动,以劳动者和农民为中心的保卫生存权的运动愈演愈烈。最终转变为反政府示威运动。1979年10月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焕政府接任,虽然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增速,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不小成就,但由于其政权本质仍属于通过军事政变掌握权力的威权政权,经历1987年的“六月民主抗争”,最终为反对党和人民大众所推翻。(三)“文人执政”阶段:从“文人政府”到“国民政府”的实质民主1987年6月29日,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表讲话,接受包括修改宪法、实行总统直选制等内容的八项

11、民主化宣言。“六二九宣言”标志着韩国政治转型的再次开启,这是由威权政治体制向新的民主政治体制转变,韩国的政治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开始是由朝野两党协商主导的,威权政府一方是以全斗焕、卢泰愚为核心的民主正义党,民主派一方是以金大中和金泳三为代表的反对党势力。双方就民主政治架构、选举制度等若干方面展开对话和博弈。1987年10月12日,国会通过新宪法修正案,10月27日经由全民投票公决后生效,新宪法降低了行政权,提升了立法权和司法权,第六共和国就此建立。卢泰愚执政时期的“民主化”内容有:释放被关押的政治犯金大中并允许他参加总统竞选;1987年总统选举改为全民直选;90年代初实行地方议会选举;9

12、0年代中期实行地方行政长官的选举。1993年,金泳三上台执政,开启“文人政府”。与军人政权不同的是,这种政治形式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形式。金泳三的上台,正式结束了韩国长达多年的军人政权。他提出培育“市民社会”,建立清明、开放的政治,并采取有力措施,修订选举法、政治资金法和信息公开法,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韩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在政党政治方面,他没有实现韩国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党派斗争激化,政党腐败没有得到根治。1998年,“韩国民主化的旗手”金大中就任韩国第15任总统,他是第一位以在野党候选人身份当选的总统,在野党首次在大选中击败执政党,意味着在野党所代

13、表的市民社会力量的上升。韩国政党之间首次实现的和平政权轮替,将韩国民主政治转型推向深入。金大中上台伊始,提出“第一次建国运动”的口号,呼吁全民奋起建设民主主义,完善市场经济,培养知识国家,创造新劳资文化,实现南北交流等等。在政治现代化方面,他领导政府重组政党,建立全国型政党,打破政党个人化和地域化格局;重组内阁,淡化党派色彩。以专业知识、改革魄力和创新精神为标准选拔了非政党人士进入内阁,改变了传统的“政党分肥”体制,也进一步弱化了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的基础。金大中执政时期,由于在政党政治上的改革坚决果断,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国传统政党政治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为基础的新型政党政治,并

14、不断走向制度化。至此,韩国民主政治渐趋稳定和巩固。这一阶段,民主化进程十分平稳。这是由以往奠定的基础所决定的。除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民主制度的形式在威权主义时期没有发生断裂外,这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从今了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观念转变,民主文化深入人心,此外各政党在对基本经济制度认同上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也不复存在,为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纵观这两次转型、三个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韩国政治民主化主要有四点进步表现:其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交接政权;其二,在政党民主化运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其三,成功推行了军队的改革;其四,惩治了韩国政坛上长期存在的腐败现象。二“民主框架”在韩

15、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价值体现李承晚独裁时期,美国干预建立的“民主框架”基本沦为形式,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一框架在50年代“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意义。引进自由民主政治的框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步,框架的及早奠定就实际缩短了之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时间。李承晚的“独裁”实际上与历史上的封建王权是不一样的,它要受到民主制形式的制约。此外,民主框架也在精神层面对民众产生影响,民主政治的文化正是在这一“外壳”下逐渐衍生的。而在朴正熙领导的军人政权、威权政权时期,“民主框架”仍多少得以保留,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民主制度虽然在效用上大打折扣,但形式得以坚持。这使得民主政治的演进历史并没有完全断裂,为第二次政治转型及第三阶段的民主政治发展稳定奠定基础。总结以上,韩国在独立后不久就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框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韩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冲突,这个过程也是本土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与民主政治框架相互调适的过程。在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民主的幅度有所收缩,但其基本框架没有发生历史断裂,从而使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通过有伸有缩的发展过程,各种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本土因素均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相比其他“后发型民主”国家,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