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419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太宗的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唐太宗的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唐太宗的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唐太宗的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唐太宗的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太宗的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太宗的制度(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太宗的制度篇一:试析唐太宗李世民廉政思想体系试析唐太宗李世民廉政思想体系居 颖(江苏省煤炭运销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8)摘要: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源远流长。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导致了腐败现象盛行,危害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遏制腐败的蔓延,从而推动着中国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严于律己,仁政爱民,不断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其廉政思想时至今日仍闪耀着灼人的光辉,对当代中国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廉政文化 廉政思想体系 建设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国名君,文治武功在中国封建帝王中几

2、无出其右者。一统天下后,李世民坚持以史为鉴,时时惕怵自励,谦虚谨慎,临深履薄,勤俭节欲;同时以人为鉴,激励逆鳞,察听忠谠,虚怀纳谏,求谏若渴,从谏如流;宽刑慎狱,施行仁政,倡廉反贪,扶正祛邪,一扫封建官场的腐败贪浊之风。笔者以为,整个贞观年代的廉政与吏治,集中体现为唐太宗的廉政思想体系。虽然这个体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尚不能称之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学习价值。下面,笔者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廉政思想体系试分析之。一、自律与内省,是构成唐太宗廉政思想体系的绝对前提。 唐太宗一生都在偿试“以德治国”。李世民的一生,是他不断自我反省的、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

3、一生。这样说,并不是李世民是个道德完人,不犯错误;恰恰是纵观他在多次犯错后的自我检讨、深刻反思等表现,而得出的一个结论。试举一例。贞观八年,时任广州都督党仁弘被弹劾大肆收受贿赂。此乃贪贿枉法重罪,依律当死。唐太宗虑及此人已近70岁,并曾立下赫赫战功,且是秦王府旧部,不忍心让其白首受戮,免去了其死罪。事情处理了,可唐太宗心里并不轻松。他深知自己这样做,是带头破坏了大唐律的威严,定会在臣民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太宗决定当众检讨。太宗立即召见了五品以上的所有在京官员,沉痛地说:“今朕因私情而赦党仁弘之死,是自乱其法,上负于天。为此,为此,朕欲席藁于南郊,每日只进一餐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三天后,唐太宗

4、不顾群臣再三劝谏,毅然下达了“罪己诏”即他关于处理党仁弘一事的书面检讨,发至各州各县,布告天下。其中一段写道“处臵广州都督党仁弘贪贿一案,朕有三罪:知人不明,用人不当,一也;以情免死,以私乱法,二也;善善未赏,恶恶未罚,三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内在要求,唐太宗或会被冲天的权力所熏昏,或会被故旧的感情所融化,在处理朝政与做人处事方面将会渐渐陷入公私不分、昏庸无为的境地!以其之不廉,谈何要求其大臣之清廉?则唐太宗将难以免俗地陷入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创业廉而守成贪”、“初即位廉而在位时间越长则越贪”的窠臼中了。二、仁政爱民,是唐太宗廉政思想体系的主要基石。唐太宗深刻吸取前朝失

5、败的教训,并从自己长期领兵的经验中体悟到:不管是做统帅还是当皇帝,不管是治军还是治国,都应该“恩威并施,刚柔两用”。一个高明君主的驭民之术,治国之策,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以罚为辅。崇尚刑法,滥杀滥捕的做法,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行,而在太平盛世更不可行。因此,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即着手整修唐律,亲自定下了崇仁政而卑刑名、以轻代重、疏缓刑法的唐律基调。修订成功的唐律,与隋律相比,500条中死罪减少92条,改流罪为徒罪71条,同时删去除反叛恶逆不道外“兄弟连坐俱死”的条文。唐太宗主张法律透明化,让吏、民明法,避免触犯法网。更强调慎刑,尤其对死刑特别慎重。早在贞观元年,太宗便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6、。”贞观四年全国判死罪的犯人只有29名,开元二十五年才58名,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实施仁政,构成了唐太宗廉政实践的主旋律。同时唐太宗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并依此思想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增殖人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疏浚河渠等。有人担心利民会使国家财税不足上谏说:“现在国家正是用钱之时,若只虑安民,很多国家大事无以为办。”唐太宗据此又告诫群臣说:“立国,先须存民;国家富庶,先须百姓衣食有余。民怨不除,乃国之大患,其它俱不足道。”三、监察与言谏制度,是李世民廉政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朝因吏治腐败而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中

7、,深刻体会到吏治清明对于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他希望手下的人都做到清正、廉洁,而要做到这一点,除自己带头外,没有一套严密的廉政监察制度来保证是不行的。从贞观初年起,唐太宗就“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祜的建议,将殿中侍御史由4人增至6人。监察御史由8人增至1O人。因此御史台在“贞观之治”期间,比较出色地履行了“弹纠不法”的主要职责。唐太宗还提出了纳谏的主张,鼓励手下人敢于犯颜直谏。于是,在唐太宗的主持下,言谏制度出台了。谏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决定的政策、法令,以及某些重大政策和制度,如认为不妥,有权向皇帝规谏。即位初很长一段时间,唐太宗虚心纳谏,居然

8、容忍大臣面对面的批评。这是唐太宗对自秦汉以来谏诤制度上一个重大的突破。由于唐太宗比较虚心纳谏,并重视发挥监察官的作用,因此当时监察官不畏强权、奋起肃贪弹奸成风。富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监察、言谏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权,防止了封建皇帝专制权力的滥用,有效地阻遏政治、经济的腐败,化解了不少尖锐的矛盾,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康,有力促进了唐太宗治理下的大唐王朝不断繁荣昌盛。四、勤政廉政,是李世民廉政思想体系的主要表现。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在治理国家方面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堪称是个勤政廉政方面的好领导。(一)将廉政建设的重心瞄向自己,坚持发挥表率作用。唐太宗认为:君主最具备贪的条件,最易于贪。而一旦

9、君贪,则君贪无厌,且无法治。要让百官不贪,做为君主的要首先不贪。唐太宗及其集团主要成员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君主自身的表率作用对于江山永固的决定性作用:“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身为人君,要做到“十思”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顿止,处高危则思廉降,遇逸乐则思撙节继位很长一段时间,唐太宗住的宫殿都很破旧,且明令禁止官吏们奢侈浪费,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二)坚决实施吏治改革。唐太宗总结前代历朝吏治得失后深深地认识到:

10、朝廷之下这个厚厚的官僚层,乃是孳生腐败的最肥沃的土壤。于是,唐太宗在魏征等在臣的支持下,决着手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吏治改革。贞观元年二月,一个崭新的三省六部制的吏治改革方案定稿。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间职责明确,相互制约,既避免了令出多门,又可随时纠正诏敕差失。另外,又实行对军国大事由中书合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的“五花判事”制度,类似于今天的领导小组与委员会决策模式,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直接隶属于尚书省,按其职司范围,分别执行朝廷各种政令。同时,并省地方官员,精减地方州、郡、县三级机构为州、县两级机构。改革后的朝廷文武官员640员,比原来减少了三成;

11、全国设州个,比原来726个减少了一半还多;设县衙1557个,比原来略有减少。裁撤了一级官衙,精减了大量冗员,不仅减轻了朝廷财政的压力,使庶民百姓的负担明显减轻,而且极大提高了各级官署的办事效率。唐太宗推行的吏治改革,堪称为其治理国家、勤政廉政实践的成功杰作。(三)注重廉政教育,倡廉政之风。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知,惩治贪墨,刷新吏治,激浊扬清,乃治国方略重中之重。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朝廷上极为严肃地对文武大臣说:“为主贪,必亡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贞观四年,他又告诫朝臣们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间发,心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者。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性命,使子孙每

12、怀愧耻也?”唐太宗即位后,朝延对各地发生的一些重大贪贿案,均依法处以死刑。每当行刑时,唐太宗都下令,让各地刺史、都督等官员来京观刑,以做效尤。他一再对那些官员们重申:“汝等若为官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唐太宗明白,用人的腐败乃是最大的腐败。而要避免用人上的腐败,首先要确定一个用人准则,推而广之,方得其法。然而,什么样的人可用,什么样的人不可用,那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一次朝会上,魏征提出了“六正”、“六邪”之说,所谓“六正”,即“圣臣、良臣、忠诚、智臣、贞臣、直臣”,所谓“六邪”,即“具臣、谀臣、奸臣、馋臣、贼臣、亡国之臣”。至于其具体内涵,又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六正”、“六

13、邪”之说深得唐太宗的赞许,遂说“此后逻选人才,当以魏爱卿之言为准”。在此标准下,朝廷内忠臣良将涌现,奸人及投机者几无容身,全国上下一派勤政廉政景象。五、妻贤且惠,与唐太宗廉政思想体系交相辉映。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十四岁嫁给唐太宗。二十多年来,两人始终互相帮衬,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相敬相爱。长孙皇后知书达礼,勤俭质朴,又天资聪颖,善解人意。尤其是当了皇后这些年,向为六宫之主,把整个皇宫治理得融洽和睦,秩序井然,上下尊卑,各得所安。后宫诸多妃嫔,都以长孙皇后为楷模,自觉地崇尚节俭,约束自己,你尊我让,决不干预朝政,也不许家人恃宠弄法,使唐太宗无半点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处理国家大事。有一次,唐太宗十分喜

14、爱的一匹名贵骏马,突然莫明其妙死于厩中。唐太宗痛惜而震怒,要处死养马人。长孙皇后闻言,以昔齐景公欲怒杀养马人、后听谏释放养马人的故事进谏。唐太宗听了,幡然醒悟,不再怪罪养马人,并对房玄龄说:“皇后在一些小事上对朕的劝谏,于朕治国亦甚是有用”长孙皇后临逝前,于病榻上从贴身衣袋中掏出一个布兜对唐太宗说:“自从陛下圣躬不豫(即龙体不佳),臣妾便随身带着它,如今用不着了。”唐太宗惊问是那是什么。长孙皇后微微一笑说:“是毒药。”长孙皇后解释说,“皇上倘有万一,臣妾义不独生,誓以死从乘舆于九泉,以免后宫专权干政,重蹈吕后祸国覆辙”长孙皇后那强烈的廉政意识由此可见一斑。在长孙皇后逝后,杨贤妃给唐太宗送来了长

15、孙皇后生前所写的女则三十卷,都是采集古代一些名望较高的妇人得失,编成故事,寓训诫于其中。唐太宗慨叹:怪不得皇后如此贤明通达,见识深远。原篇二: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朱粤波唐朝是一个充满传奇梦幻般的朝代,其功绩达到我国封建主义的顶峰时期。尤其在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实现天下大治,这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应该归功于李世民他本人的人格魅力。那么李世民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迹对其进行分析,并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创造辉煌!1、 求贤若渴,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李世民作为封建帝王,自然是想巩固自己的皇权通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以史为镜,探究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深刻的认识到: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在他麾下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充、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得徐茂公(后李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的时候吸收了张玄素,在消灭了李建成时,吸收了魏征等。李世民四请马周的典故更是表现出了他求贤若渴之心。李世民还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他非常优秀的一面,也是他能实现天下统一,天下大治的一个基本因素。史学家把李世民成功的经验归纳为“用人”和“纳谏”。很好的概括了他传奇一生的人格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