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408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制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制度篇一: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两个方面来阐述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对于金砖国家来说。如果采取合作博弈的方式,就意味着金砖国家之间需要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形成合作的机制,在机制下五个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磋商、沟通和协调,使国家可以确信暂时的利益受损可以从长期稳定的合作中获得补偿。从长远来看,一种稳定的金砖国家经济政治合作机制会使所有的成员国获得大致公平的收益。有了这样的机制,金砖国家就可以在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金砖国家一个相对平衡和可持续的状态下运行,从而有利于实现产院李一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采取非合作博弈的方式,金砖国家将会从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出发来制定最优的博弈策

2、略,这就意味着金砖国家会在世界经济领域内开展竞争,通过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合作问题。包括三种形式:一种是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由国家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规则,是为了一定目的服务的实体,能够监督行为体的行为并对其做出反应。二是政府间明确的规则,这构成了适用于国际关系特定领域的制度。三是国际惯例。这是指具有隐含规则的非正式制度,这些制度尽管没有明确的制度形式,但是能够塑造行为体的预期,使行为可以彼此理解,并自愿调节他们的行为。2 美国霸权的分析罗伯特基欧汉认为,霸权是“一国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治理国家间关系的必要规则,并且有意愿这样做”的情形。美国是一个

3、“例外的”新型霸权,其地位得到了安全结构(锋利权力),生产、贸易和金融结构(黏性权力)以及知识、观念和制度结构(软权力)的有力支撑。美元的霸权地位的确立第一阶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第二阶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1年“黄金窗口”的关闭虽然终结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但并没有终结美元作为全球主导性储备货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几乎将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人其中的“美元本位制”或“美元体系”:一方面,通过将美元用于对外国债权人的债务支付,美国的全球货币霸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不断累积的“双赤字”并没有危害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相反,

4、它们源源不断地得到石油输出国的“石 油美元”和日本等国的“商品美元”回流的巨额资助。肇始于美国并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动摇美国的霸权根基。通过向各国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美联储充当了国际金融市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美元在危机中的地位不降反升;同时,借助美联储实施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国不仅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得以经由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向他国转嫁危机,使得“美元体系”内的广大外围不仅受到严重冲击,还要为美国引发的危机埋单。3 对大国兴衰论为何不能解释美国霸权的衰落相关理论:帝国的过渡扩张、长周期、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和权利转移首先,现有的大国兴衰理论主要是对“领土国

5、家”时代霸权更替规律的总结,其“霸权更替史就是战争史”的论断并不适用于战后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不同传统大国争夺传统权利资源,美国并不是靠武力征服并建立殖民地体系而成为霸权国家的,也不是靠发动争霸战争从没落的霸权国手中夺得霸主地位的,它靠的是在自身理念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市场机制来统御世界,形成了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性的贸易、金融体系,并使世界各国融入其中,对其产生高度依赖。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经济利益已通过生产、贸易、金融等渠道紧密联结在 一起,磋商、协调与合作已经取代战争,成为解决竞争、分歧乃至纷争的主要或最后的手段。其次,现有的大国兴衰理论强调传统权力资源对于大

6、国的意义,忽视了权力性质的变化和各种权力资源的协同效应。现有的大国兴衰理论大多是机械而又孤立地认识各权力资源的作用,这方面的典型当属保罗-肯尼迪的“帝国的过度扩张论”和罗伯特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在肯尼迪看来,除非美国减少将经济资源投入到军备中的比重,否则它将难逃历史上大国衰亡的厄运。吉尔平则运用边际生产率递减和成本相对上升的经济学原理得出了霸权必衰的结论。但美国的权力资源有着不同于以往大国或霸权国的特质:一方面,美国虽没有殖民地为其分担过度扩张的支出,却可以从盟友那里得到成本和责任分担的好处;美国虽存在生产率下降的现象,却凭借在生产、贸易和金融方面的结构性优势具备从全世界汲取资源的强大能力

7、;美国虽在传统权力资源方面出让了部分权力,却在关键的黏性权力资源和软权力资源方面一直占据着制高点。另一方面,与以往霸权国不同,美国的锋利权力资源、黏性权力资源和软权力资源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拱卫和相互强化的机制,使得美国霸权的可持续性依然很强。再次,现有的大国兴衰理论重视权力资源对霸权地位的影响,欠缺对权力战略的深入研究。权力资源数量的多寡、种类的广狭,只是一国成为大国或霸权国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则是权力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权力战略是一国对其权力资源的筹划、组织与运用,是该国对其权力意志的贯彻。 最后,现有的大国兴衰理论混淆了“权力转移”与“权力扩散”的本质区别。所谓权力转移,是指因经济发展进程的

8、影响和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会因为其权力表现的不同而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原有的大国地位下降,后崛起的大国地位上升并获得大国地位的权力变化过程。权力扩散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权力由霸权国扩散至非霸权国或非霸权国主动获得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权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及国际关系格局演进的产物,部分地也是霸权国有意为之或被迫无奈的结果。4 国际机制的概念:(克拉斯那)国际机制 指的是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利特伯格 认为, 三者之间的一个巨大差异在于对国际机制作用大小的认可程度。新

9、现实主义的观点:国际机制基本上是权力分配的反映, 而非达致和平的重要因素。它起到的不过是边缘性的作用 。 权力是国际关系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而国际机制不过是一种干预性变量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霸权稳定论)国际机制看作为权力的附属品、维护权力的工具, 或内生于国家权力结构的产物。批判:其一, 霸权的衰落并不一定导致国际机制的坍塌, 而国际机制在某些时候牵制权力结构甚至成为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霸权国并非国际机制产生与维持的必要条件。罗伯特基欧汉指出, 美国的霸权早在60 年代末70年代初就衰落了, 但这并没有妨碍新的国际机制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发挥, 如1973 年石油危机之后建

10、立的国际能源机构。其二, 国际机制是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的实体, 国际机制的建立并不容易, 有时确实需要霸权国的主导乃至强制, 但是国际机制一旦建立, 则成为国际关系中自在的结构,就像世界经济中的市场一样, 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甚至可以对国家权力的行使形成一定的限制。其三, 霸权稳定理论无法解释权力结构变迁与机制变迁之间存在的差距, 不能解释某一问题领域不同国际组织的持久性为何不同, 没有解决为什么现在国际机制比以前更广泛 的问题。霸权稳定论仅仅重视国际机制的需求派,认为权力越集中,国际机制的供应越多,但国际机制的需求的波动并未考虑在内。即国际机制不仅是霸权国供应的产物,而且也是顺应国际社会

11、需求而产生的。其四, 权力结构与机制不仅仅是一对矛盾, 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霸权国与国际机制在霸权与合作相结合的条件下建立起来。霸权本身降低了不确定性及交易成本。国际机制可以确保霸权国控制行为的合法性。国际机制延缓着美国霸权的衰落, 成为维持霸权的工具; 同时, 国际机制也制约着美国霸权的恶性膨胀, 对其实施效果形成制约。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国际机制不仅是霸权国的供应, 也反映了国际社会的需求, 国际机制是在国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它一旦形成就难以被某一个大国左右或推翻, 因而国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行为。起到的作用是自在和独立的建构,有时会其到重要的作用。国际行为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制度

12、的选择。建构主义认为重视认同、规范与文化在国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经济相互依赖、共同的外敌等促使国家之间产生集体认同, 愿意接受国际规范, 限制国家的行为。在这个扩散过程中, 国际机制经由国内结构和社会学习而产生了建构性效果。综上所述。国际机制与国际秩序国际机制与国际社会的整体需要国际机制与霸权国,主要表现在第一限制霸权国的权力,增强霸权国的合法性。第二是霸权国的统治工具,公共产品 霸权国主导建立国际机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管理其霸权乏味。国际机制的基本作用如下:1服务作用。科斯定理 , 合作的达成需要三个关键性条件: 行为的合法框架、完善的信息与零交易成本。国际机制可以向成员国提供可靠的

13、信息和信息交流的渠道, 加快信息流通, 解决信息不确定性。其方式如下: 提高谈判双方的政策透明度; 在类似规则下就一系列问题进行多年的磋商, 鼓励国家为了未来的声誉而保持诚实; 系统地监督主权国家是否遵守承诺等降低交易成本有两方面的含义: 对合法者是降低了成本, 因为一旦国际机制形成, 则合作中的边际成本 降低; 对违法者则提高了成本,增加了风险。 2 制约作用。篇二: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摘要】中国模式是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成体系思想的总结和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应置于其中进行考量。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制度的转变和建立,在探讨中国国内发展模式的同时,中国利用自身历史和

14、现实经验,积极参与模式的创建也应是中国模式的题中之义,而朝贡体系模式是中国模式的一个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对其进行研究也是对中国模式概念和内涵的历史维度和国际维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拓展。【关键词】中国模式;朝贡体系模式;一、历史上的中国模式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一直处于东亚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内。西方世界经历罗马帝国时代及其后的长期动乱,终于在17世纪开始形成为民族国家为核心、以多极均势平衡为杠杆的欧洲区域秩序;与之相对,在东亚则是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中国是该区域秩序的塑造者。中国构建的这样一种区域秩序有着如下特征:1.和平主义性质这种和平主义特征,于儒家的德治观念。儒家

15、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他是天子,君王必须有道,1而武力,则被认为是“兵者,国之凶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四夷来朝被看作是其德之远播与感化的结果,而不是武力的炫耀。同时,四夷来朝又是太平盛世的一个重要表征。2.互利性在朝贡双方的交往中,各自的利益原则是不同的: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朝贡的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通过朝贡制度的建立,中国也可以获得安定的周边环境;对于蛮夷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的物质价值,当然也是一种政权取得合法性与军事安全的需要。3.不平等性不平等性建立的前提是政治上的臣属,它是在华夏中心意识和大一统理念下的支配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对比悬殊的客观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扭转了中国国势持续下滑的趋势,朝鲜战争的结果使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被作为一个大国来看待。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开始为国际社会所接纳。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到21世纪初,两大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是美国在全球实力分配领域有将“单极时刻”巩固为“单极时代”的趋势,欧洲、日本、俄罗斯长期低迷,印度尽管发展篇三:与美国霸权与美国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