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题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43768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专题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原理专题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原理专题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原理专题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原理专题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专题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专题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十习题1、试对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

2、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突出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

3、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

4、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

5、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等。 在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2、当代教育改革如何回应城乡教育差异的现状与事实?答:城乡二元结构是教育改革不能回避的现实困境,也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中最大社会结构问

6、题。是要坚守机会公平,还是要持守实质公平。一直是困扰教育改革设计者与启动者最大的问题。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公平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在统一的标准之下,“谁被牺牲了”“谁被遗忘了”“谁被忽视了”。城市与乡村成为了教育改革最大的纠结,教育改革面对这养的二元结构与两难问题如何往前推进?到底怎样才能缓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农村教育需要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和“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并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当前,在职教师严重外流和优质师资难以引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持续下降问题十分突出。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讨论只局限于农村教师

7、队伍本身。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农村教师的收入,确保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确保农村教师病有所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农村教育改革只有在教育理论的指引才能健康发展。现阶段,需要建立从中央、省、市到县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农村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应放在农村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农村教育政策研究、区域性的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农村学校及其师生的管理研究、农村职教研究、农村成教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等方面。此外,要增强决策咨询功能。咨询对象要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向各级党委、政

8、府和中小学校延伸。建立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经济负担问题;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扶持,减轻了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为消除经济因素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通过高额奖学金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即在全国范围设立面对农村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鼓励农村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吸引农村优秀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确保高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公平”底线。当前,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制度性缺陷,使得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村青年向上流动越来越难,这一群体的“底层身份”呈现固化倾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守住“公平

9、”底线:一是要淡化高考内容的城市偏好。高考内容不应过度关注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应强化其客观性、中性特征,消除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逆倾斜”歧视,积极推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保护性政策。二是应完善和规范就业制度。要取消户籍限制,降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强势作用。3、试从社会政策角度对当代的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答: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到如今,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我国城乡差异映照在教育事业中,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越发突出。教育作为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以消除外部条件影响的工具,原本是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现实却是,教育的差距同样在进一步加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10、之一,就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的偏差。由于教育是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完全受政府的管理和调节,因此当前政府主体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中所起的作用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关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探讨如下:(1)政府教育管理模式的诟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旧的教育管理模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政府在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依然不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真正厘清,政府教育管理模式的诟病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首先,各级政府管理权责划分不明。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管理实行“分级办学、地方为主”。2006 年开 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11、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分项目、按比例” 的方式划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的教育 财政责任。但是,在这一体制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 困难和矛盾。其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干预教育的状况依然存在,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仍集中于高层教育管理机构。中央掌握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决策权,一刀切的政策设计往往难以适应各地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而地方自主管理由于权力有限,难以发挥积极性和主性。可以说,中央和地方统筹教育管理没有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明晰的权限配置。其二,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对等,各 级政府财政教育负担比例没有合理确定,教育管理的权、责、 利没有实现一致。2006 年,中央

12、教育经费占政府教育经费总 额的比例仅为 10.9%,省级政府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只有 13.8%。近几年,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基本在此 比例徘徊。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县、乡政府的教育管理责任与财政负担能力不匹配的状 况也非常严重。其次,“政府本位”的管理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育管理模式都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贯彻政府意志。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集中统一管理教育事务,推行整齐划一的办学模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打上了政府本位的烙印。而学校主要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推行简政放权,一些学校已开始尝

13、试自主办学。但办学与管理的角色化分尚不明晰,责权等关系也没有切实规范,传统的政府直接监管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教育行政部门仍然习惯于用直接的、微观的行政手段对学校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理。这无疑造成了学校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真正实现自主办学。我们看到,在当代西方教育体制改革中,校本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校本管理关键在于“放权”,即扩大学校教育管理自主权,多方成员共同参与教育决策。应当承认,校本管理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克服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大有裨益。虽然由于国情不同,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但我们应积极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管理模式。第三,政府教育管理法治化进程缓慢。改革

14、开放多年来,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但总体而言,目前的教育管理法治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具体来说,宏观层面的教育法规缺乏有力保障,微观层面的教育立法空白较多。虽然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权力界定笼统模糊,在实践中又缺乏监督制约,权力失范、越权执法、程序违法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及时出台相应的具体规定与配套措施,难以有效解决在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司法环节方面,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公民可以因教育权受侵害提起行政诉讼,以诉讼方式寻求权利救济根本难以实现。此外,教育法律法规司法适用性不强,

15、缺乏可操作性,也导致了教育司法裁判的依据不足。()政府教育管理保障和监管职能的弱化。我国学者魏志春在深入研究我国教育管理职能与机制的转变后得出结论: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改革方向,应从无所不包的全面管理转向有选择的管理,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从行政方法为主转向法律、行政并行,从短期管理为主转向中、长期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主要是统筹规划、信息引导、组织协地把握了我国政府教育职能转变的一般趋势。转变政府教育职能的关键就是要把政府的主要职责放在保障与监管上。而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保障和监管职能弱化。首先,政府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育作为

16、一种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市场在教育投入中固然有其积极作用,但个人在市场中容易盲目追求私人利益而漠视社会利益。因此,即便是极为推崇市场机制的国家也将教育行政部门视为市场失灵部门,教育领域应主要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来投入。但从我国的教育投入来看,政府的力度非常有限。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第二,教育收费政府监管的缺失。教育收费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收费是否合理、监管是否有力对实现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虽然现在国家已日益重视教育乱收费问题,但教育违规收费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政府对教育乱收费的监管仍然严重缺失。如今,教育乱收费仍然浪潮汹涌,近乎发展为一种行业腐败。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极大地损害了教育事业的声誉。第三,政府教育行政问责不力。履行教育行政职责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要靠教育行政问责。教育行政问责,是指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