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4356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说明:知识细点部分的题目适用于填空与选择题;简答题部分适用于辨析题目。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知识细点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

2、务的功能占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

3、军人)。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此而来。15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是(学记),它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等观点。16苏格拉底主张(产婆术)。柏拉图

4、认为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其代表作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最早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其代表作是(政治学)。17、(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每一个人”。18、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作品是(爱弥儿)。19、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20、洛克提出(白板说)。他主张(绅士)教育。2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

5、学)基础上。他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22、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作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观点,主张“做中学”。23、凯洛夫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2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于(1993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1998年)。二、名词解释1、 广义的教育2、 狭义的教育3、 学制 4、 义务教育5、 终身教育6、 全民教育7、 教育民主化三、简答题1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

6、的要求有哪些新变化?2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3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有哪些特点?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5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 知识细点1、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挥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具有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4、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

7、)教育的要求,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而目前的信息革命则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5、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舒尔茨),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存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6、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7、 从形态上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8、 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9、 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的

8、特点是: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10、 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课程活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二、 名词解释1、 人力资本2、 校园文化三、 简答题1、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2、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 简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4、 面对新科技革命,教育观念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变?四、 论述题1、 试论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与创新的关系。2、 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知识细点1、 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

9、,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 内发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美国的(格塞尔)。外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3、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是(华生)的观点。4、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 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6、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7、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0、)。8、 (格塞尔)提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决定论。9、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0、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11、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二、名词解释1、 个体身心发展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3、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4、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5、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6、 发展关键期7、 最近发展区8、 心理断乳期9、 遗传10、 成熟11、 环境三、简答题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 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3、 简述高中教育

11、的个体发展任务。四、论述题1、 试论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2、 试论教育在人类地位提升中所起的作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 知识细点1、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2、 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4、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5、 夸美纽

12、斯主张造就(泛智)的人。6、 蔡元培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7、 1924年,孙中山规定了“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的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儿童个性)的发展。8、 日本把(个性发展)、(丰富的创造能力)列入21世纪的教育目的。9、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名词解释1、 广义的教育目的2、 狭义的教育目的3、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4、 体育5、

13、 美育6、 智育7、 劳动技术教育三、简答题1、 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性。2、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3、 简述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4、 简述五育的关系。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一、 知识细点1、 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2、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专业)。4、 教师专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5、 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6、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

14、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7、 教师的语言首先是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8、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9、 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权利)问题。10、 (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1、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12、 (未成年人保护

15、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13、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14、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人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15、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二、名词解释1、 师生关系三、简答题1、 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 简述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四、论述题1、 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2、 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六章 课程一、 知识细点1、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