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4122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报告人简介郭青龙,1960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江苏省肿瘤发生与干预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部“恶性肿瘤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与服务平台”负责人。江苏省“333工程”第四批第1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及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研究计划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研究生肿瘤药理学、本科生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各1部。获授权专利19项, 2名博

2、士和1名硕士毕业生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主持完成我们研发的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3个,其中2个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1个有望近期获得临床批件。且成功转让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新药3个。主要从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发现性研究。近几年发表SCI研究论文110余篇,总引用次数达到2000余次。特别是近期在肿瘤的基础方面获得了新的发现,相关研究论文2011年9月发表在Nature子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在创新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汉黄芩苷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2013年4月发表在国际血液

3、学权威杂志BLOOD上,其次2008年发表在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的1篇天然药物文章被评为“2008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篇国际论文”。电话:025-83271055Email:尤启冬,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原南京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中国药科大学工作,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1月回国,并先后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学院副院长、药学院

4、院长等职。2012年建立药物分子设计与成药性优化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尤启冬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及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江苏省药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省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和药学进展杂志副主编,药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等13本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等职务。担任“Internt J Med Chem”、“Orphan Drugs: Research and Reviews”杂志的编委。尤启冬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等研究工作,重点开展

5、基于天然产物、基于生物信息和化学信息的药物设计研究、开展创新药物成药性优化研究,研究领域涵盖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手性合成技术等,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在本学科重要杂志,J Med Chem, J Chem Inf Model,Eur J Med Chem, Plos One,ChemMedChem,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申请美国、中国专利40项,授权专利28项;主编Chiral Drugs: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on、手性药物研究与评价等著作5本、主编药物化学等教材6本;参编

6、Ion Channels and Their Inhibitors、药物化学进展等著作和教材23本。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奖,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电话:025-83271351Email: 徐寒梅,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海洋药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会理事,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7、南京市领军人才。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第一发明人专利20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因与企业合作抗肿瘤多肽研究的表现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杰出创新引进人才”及“草原英才” 奖。从事抗肿瘤多肽的研究,设计了抗肿瘤多肽安替安吉肽,AP25,EDSM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其中安替安吉肽已经获得1.1类化学新药临床批件。电话:025-83271007Email: 袁胜涛,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上海医科大学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2001年师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获肿瘤药

8、理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沙尔威辛体内抗肿瘤作用和抗转移作用;2002年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植物来源的化合物对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作用。申请人长期从事肿瘤药理和新药研究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经验及扎实的理论基础。主持国家自然基金“YS-1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编号:810718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沙尔威辛的抗转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30200324);作为项目副组长主持了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资助项目(编号:BK2006150),并于2009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验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新药

9、筛选平台”(编号:2009ZX09302-002);国家“十五”重大专项“新药筛选平台技术研究”(编号:2002AA2Z343E);国家“十五”重大专项“新型高通量筛选模型、化合物库建设和药物筛选”(编号:2004AA2Z3785);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药物筛选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一是针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进行相关机制研究,着眼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通量药物筛选工作,发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候选物,为新药发现提供物质基础;二是抗肿瘤药物评价,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合作,进行抗肿瘤药物研发。电话:02

10、5-83271142Email: 陈海燕,女,1982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教育部、省教育厅等8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参编本科生教材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Nanoscale,Molecular Imaging and Biology等期刊审稿人;多次在SPIE Bio-photonics 等影响力极大的

11、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在生物医学光子学及纳米药物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基础研究:针对功能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及靶向治疗开展研究:设计并合成肿瘤靶向纳米探针(量子点、金纳米簇、稀土上转换纳米粒),研究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新型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有机高分子纳米材料、稀土上转换纳米粒、金纳米材料)的开发及在肿瘤靶向治疗、光动力学治疗与联合治疗中的应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近5年在国际权威杂志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60,其中包括Biomaterial(IF=7.6),theranostics(IF=7.8),J Mater Chem(IF=6.2),Nanoscale (IF=6.2)等杂志。电话:025-83271080Email: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