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3965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3年10月29日 17:4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5期 作者:王纯礼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61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摘 要:城镇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农业地区向工业地区跨越的必由之路。针对新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分散,小集聚”等特点,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及聚集、辐射效果较弱,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关键词:城镇化,发展路径,聚集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是改变落后的乡村社会,进行转向现代社

2、会的过程。在这历史性的历程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同样面临的是就业结构、居住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镇化面临的是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3.82%。然而新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发展阶段低、发展水平低下、配套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新疆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充分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从而对新疆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1 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特点1.1 典型绿洲“大分散,小集聚”特征新疆城镇化的布局面临的是“大分散,小集聚”的区域特征,城镇化的地理分布表

3、现出“逐水土而发育,随井渠而扩展,环盆地而展布,沿山前而盘踞”的特点,所以说绿洲文化也是新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从整体上看,新疆的城镇化布局分散,并没有形成特定的城镇化聚集区域,然而从微观来看,新疆的城镇发展呈现环状、带状、串珠状和零星状分布在沙漠和戈壁边缘,其中河流是绿洲和绿洲城镇形成和发育的基础,从而造成了城镇布局沿河流依次展开。1.2 网络化发展的新特点随着新疆经济发展和基础产业的良性发展,带动了新疆城镇化由低级朝向高级发展,随着绿洲连片开发,城镇化的布局开始朝向多方位、多层次、网络化、高等级的道路发展。特别是北疆乌一昌经济带上,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地区增长

4、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促进了区域沿线上城镇化的连片、网络化发展方向,带动了城镇化由小镇朝向中等规模小城的发展趋势。1.3 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天山北坡城镇化发展较好,朝向城镇群的新兴城镇化方向发展,而南疆三地州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天山北坡经济区,构成了新疆城镇分布最密集、城镇人口、经济和用地规模最大的地区,区域内部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人们生活条件较好。2009年天山北坡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超过70%,非农经济比例达到90%以上。南疆三地州的人口规模较大,但是城镇化发展较差,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2009年南疆三地州城镇化率不足30%,非农经济比例仅为62%。2 新疆

5、城镇化发展的不足 2.1 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新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扰主要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化程度的发展,促使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而农村转移人口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本省内就业,然而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城镇化进行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极低,从而对农村富余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够,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也不利于新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农村人口才构成城镇化发展的载体。2.2 城镇化布局不合理新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同时面临的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发展水平低的

6、特点,从而导致了新疆城镇化布局不合理,边缘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差。新疆现有19座城市14座集中在北疆,而南疆占到新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只有5座城市。南北疆城镇化的发展从城市化的发展就可见端倪,同样,北疆的城镇化发展远远高于南疆地区。2.3 城镇化结构不合理新疆共有90个市县(地级市2个,县级市20个和县68个),其中特大城市1座,中等城市7座,其余均为小城镇。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缺少一批地区级的增长极作用的城镇带动,从而导致了部分城镇之间缺乏联系,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动作用,所以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没有辐射到农村地区。2.4 城镇化聚集与辐射力较弱由于新疆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密度

7、小,从而导致了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能力较弱。新疆城市密度仅为0.13座/104km2,远低于全国的0.68.0.68座/104km2。新疆城镇的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弱水平,从而对劳动力、人才、技术的聚集效果不明显,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2.5 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新疆地区经济实力总体较弱,城镇的工业水平较低,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从而导致了新疆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新疆城镇化的发展面临的是低层次、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模式,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新疆地区绿洲开发,绿洲生态面临极大威胁,这也威胁到新疆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威胁了城镇生产发展的生态基础,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

8、动力不足。3 促进新疆城镇化发展建议 3.1 促进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支持了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发展提供机会。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大市镇的就业容量,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于小城镇的发展出路应该是工业立县,服务业立市,工业企业不仅能够消化吸收第一产业的初级产品,而且具有良好的规模经济特点,在繁荣社会商品流通,创造巨额的价值的同时,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显著特点是污染小,带动就业能力强。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依靠政策资金的不断注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不利于长远发展。所

9、以需要培养城镇的“造血”功能,积极发展城镇经济,促进新疆新型城镇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第一,大力发展城镇工业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的基础,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对农村富余人口的转移具有重要的吸纳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特色工业的发展,形成以瓜果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城镇,可以将南疆地区打造成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重镇,把南疆建设成瓜果生产和加工基地。再次,充分利用特色民族文化优势,加快民族特色工商业的发展,形成民族特色的城镇。第二,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多种方式共同促进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各种渠道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亚行、世行等

10、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3.2 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城镇建设包含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软硬件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对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加强以科教卫生事业为代表的社会软环境资金投入,从而促进人力资源流入城镇,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硬环境建设,通过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流人,带动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城镇化的良性循环。城镇化建设中,首要需要考虑资金的来源,主要的方式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地方政府税收情况,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政府的力量拉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提高城镇经济的发展。是吸引民间资金的进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出

11、台,撬动民间资金进入到城镇建设当中,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促进效率的提高。3.3 加快城镇体系发展切实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形成区域中心城镇的重要核心增长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中小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城镇体系。第一,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制定区域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需要根据区域特点、资源条件、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中长期城镇发展规划。第二,加快中心城镇发展,推动新疆城镇带建设。新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城镇之间的合作互补,大力发展区域性大中城市,提升大中城市的功能,增强区域城镇发展的辐射力,最终形成多中心城镇带的发展愿景。第三,加快乌鲁木齐中心经济

12、圈的发展,推动周边城镇带向更高水平发展,提升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3.4 改善区域城镇结构不平衡状态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区域城镇化发展也不平衡,南疆地区落后于北疆地区,城镇区域结构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为了实现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需要切实加快区域内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一方面,南疆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低,主要是缺乏发展资金,需要多方面促进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加大援助边远地区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多元资本介入。作者简介:王纯礼(1967),男,重庆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参考文献 1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陈美球,刘桃菊,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3符礼建,罗宏翔,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 4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