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3917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

2、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

3、民地状态下。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1959年

4、,世界石油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现货交易价格下滑,BP带头压低石油标价,其他六家立即跟进;1960年,埃克森又一次带头压价,其余各家跟上。标价关系到产油国的利益,而它们压低标价,事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经过欧佩克(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形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近年来急剧的上升,而然,西方的石油公司却一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于是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大有剑拔弩张之势。真正引发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由于,此次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间,又称为“十月战争”。

5、在此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支持和庇护的态度。这一政治诉求遭到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对。10月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援助以色列,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即为“五分钱救援行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该行动让以色列在战争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补充初期损失的装备,因此,该行动有时也被称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动”。也因为美国的这项行动,严重激怒了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用石油作以武器,联合起来一致对外。10月16日,欧佩克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决定削减石油产量以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

6、其是西欧和日本,最常用的石油来自中东,其中美国占了很大一部分。石油价格上涨和封锁引起了西方经济混乱。价格上涨之前,美国石油的价格只有301美形桶。1到两个月后的1973年年底,石油的价格达到了11651美形桶,价格上涨了3至4倍。石油价格上涨大大增加了西方列强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导致了战争过程中的1973至1975年间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对美国和一些其他依赖于廉价石油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产油国掌握了自己的石油和定价权,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定价的垄断。产油国收回石油定价权一直是其与石油垄断集团斗争的目标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欧佩克的联合减产和谈判策略,对国际

7、石油公司的打击变得十分积极,并在提高石油资源的斗争和恢复主权的股份、国有化运动两条战线上互相促进。在此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在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成功地把石油作为了武器。欧佩克希望借助当时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决定石油的价格,原油价格持续大幅提高。传统上,国际资源争夺主要集中在开采权与实际控制权,谁能找到储油量丰富的地质带,谁就能赚回更多的财富。而这一次,让原本简单的国际资源争夺转为金融战,西方各工业大国普遍强烈感受到了石油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明白不能仅仅凭借少数一体化的大跨国石油公司把全部的石油统一生产、供应、提炼和销售。整个世界资源争夺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资源的定价权与标

8、价权。这次油价提升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持续了整整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发达国家陷入了整整十年的“滞胀期”,石油危机对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对廉价石油依赖的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超过了20。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的标志是英国在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一05,美国为一175,日本为一325o23然而,阿拉伯国家通过发起战争,增加了经济实力,使财富淹没了中东。中东石油生产国一夜暴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政府财政收入,1971年只有14亿美元,而石油危机爆发后已

9、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石油美元滚滚而来,中东产油国过去几十年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和超过寻常的建设规模,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大幅增加国家福利待遇。如今,这一地区现代工业初具规模,沙漠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由于财政收入增加,中东产油国近年来纷纷把财政盈余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和建设基础设施。在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外国企业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项目融资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在沙特阿拉伯,单是电力项目,今后十余年就需要1000亿美元资金。富裕的海湾国家是其他阿拉伯国家出口商的最大市场,也是其他阿拉伯国家资本和投资的主要来源。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经

10、济普遍提高了石油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还普遍认为,过去的那种一国的石油生产、供应、炼油和市场营销活动由少数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统治的情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即使这些公司在自己国家的登记注册,即使是自己国家的政府有大量这些公司的股票,但在复杂的世界环境中,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由于许多其他利益而不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因此,西方国家普遍大幅度调整其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管理和限制。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马来西亚、苏联和其他国家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因此在20世纪诞生了100多个国家石油公司。1

11、973年在西方国家产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他们遭受了沉重地打击。为应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油危机,1974年2月1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13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石油消费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合作集团。这次的石油危机放缓了西方工业国家的发展步伐,但西方国家已经加快了对于石油安全的认知度,石油消费大国之间寻求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国际能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紧急石油储备机制或者其他形式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及在石油供应中断时紧急协调成员之间的石油供应。从此,欧佩克开始在石油的历史舞台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总之,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欧佩克采取的持续攻击策略,以及与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一道扩大为整个

12、第三世界以石油原料为武器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众多霸权主义,并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同时,通过这次石油危机,欧佩克不但废除了以租让制为特征的殖民地半殖民的生产关系,而且成功地从石油垄断集团夺回了石油标价权,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石油的垄断,并在世界能源格局占有重要一席。第二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美国的经济打击最大。美国人开始感到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已经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因此,美国开始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颁布新的能源政策,鼓励任何能够提升能效的技术开发、推广及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国际石油价格也随之开始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

13、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占地163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海拔平均在9001500米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大。西部山区多属地中海式气候。西南部地区与波斯湾中富有石油与天然气,藏量居世界前列。伊朗大部分天然气位于南部水域地区,

14、为非伴生气田,开采出I:3十分便利,且大多未被开发,潜力巨大。因此被世界众多国家所垂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为了保证石油消费国的地位,确保对产油国在能源市场上的控制,纷纷制订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伊朗等石油产出国的经济投入。20世纪70年代,伊朗国王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希望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建立起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的矛盾空前激化,伊朗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史称“伊斯兰革命”。革命后,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开始执掌“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权,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西方各国由于担心波斯湾地区石油供应

15、的稳定会被伊朗局势影响到,纷纷加快了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步伐,个体消费也开始加入到“抢油”行列,这更加剧了石油短缺,致使油价上涨。革命还致使伊朗石油链出现断裂出口中断,国际石油市场每天减少大约300万桶供应,相当于市场交易总量的5。各个石油公司和石油消费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石油寻找,石油市场进一步紧张,产油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价,这样又反过来加剧了市场对石油短缺的担心,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圈,最终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在1978年爆发。通过第二次石油危机,欧佩克组织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顶峰,资本主义所建立起的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被打破。油价过高影响到石油需求量下降石油价格

16、上涨,有力地推动了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进程。新能源的作用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各个国家开始向深入发展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方向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节能措施的探索,并逐步建立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原油供应量不断地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形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权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美国的经济打击最大。美国人开始感到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已经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因此,美国开始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颁布新的能源政策,鼓励任何能够提升能效的技术开发、推广及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国际石油价格也随之开始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