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083768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课件3鲁教版五四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安石,伤仲永,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故事导入,“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故事导入,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

2、种子的结局怎样?,故事导入,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 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 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简介,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读准下列字音,邑 y 扳 bn 谒 y 称 chn 泯 mn 卒 z 夫 f 还 hun,解释画线的字词,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这 完成 有人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到处拜访,解释画线的字词,先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卒之 受于人者不至

3、 得为众人而已耶?,对死去的人的敬称 相称 完全 达到 能 止 停止,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明确文章结构,第一段写仲永之“奇”,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忽有写诗才能及成名后的状况。 第二段写他才能的变化。 第三段发表议论,表达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

4、成材极为重要之理。,1、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问题探究,“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课文理解,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2、“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课文理解,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

5、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体验与反思,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