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3696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真爱 虚伪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

2、个人物。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注释: 13曹禺:曹禺谈雷雨,人

3、民戏剧出版社,1979年版。 第3页、110页。2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456789101112131415曹禺著: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89页、75页、88页、88页、88页、40页、69页、88页、87-88页、88页、37页。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编著: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胡叔和主编: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5田本中:曹禺传,北京十月文

4、艺出版社,1988年版。 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一. 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1. 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中国自古就将治家和治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

5、于国:孝者,所以事君者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注定家庭也就成为秩序践行的最基本单位。婚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就得以确立,但中国封建社会对夫妻关系有严格的条件认定。首先是身份的认定。伦理秩序排除了父母与子女辈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的婚姻关系,这种规定显然具有时代进步性。其次是过程的认定。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南山中就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记述,婚姻的决定权在父母等长辈的手中,清律甚至明文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6、;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最后是责任的认定。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关心、照顾、患难与共,做到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当决定形成夫妻时,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契约关系就已经得以认可。2.雷雨中的周朴园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自私、虚伪、残暴的资产阶级代表,但这种阶级分析方法过分附着的社会意义让曹禺诚惶诚恐,他申辩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认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语言去理解,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在他看来秩序是家庭圆满的必要前提,可见“秩序”是周朴园思想的标准,也是读者准确

7、把握周朴园的出发点。对于秩序,周朴园有过痛苦的接受过程。他与侍萍的感情因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而被迫放弃,他也是秩序的受害者。但他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忘记:记着侍萍的生日;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以表示对侍萍的纪念;到处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里;家道富实却始终舍不得丢弃三十年前的旧衬衣;把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带在身边,从南方带到北方并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亲手摆放;即使是在夏天,仍保留着侍萍受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甚至三十年后他仍然还熟悉侍萍关窗户的动作周朴园说:“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可见周朴园并不是在年老孤独时才回忆起旧日的爱情。他早年留学德国,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不是薄情

8、寡义之人,四凤也说:“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厚道的。”其实侍萍来到周公馆完全可以避开周朴园,但他是要试探周朴园的反应,正因为同样不能忘怀的情感她才痛心疾首地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而事实是,同侍萍生活了近二十年的鲁贵也没有从照片中认出当年的侍萍,因此说,对周朴园的指责是苛刻的。经历了挫折并默认了所处阶层秩序的周朴园,也嘲笑起“半瓶醋的社会思想”。以周朴园的势力,他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付侍萍,但他只想逼走侍萍全家,以维持家庭一夫一妻的现状,但夜里他几次端详侍萍的照片,并准备寄两万块钱给她,可见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冷漠者,他的所作

9、所为只是在秩序规范下的无奈之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三十年后见面又逼走侍萍,完全是“秩序”的破坏,周朴园就是秩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秩序的捍卫者。二. 从阶级立场上看周朴园有无真爱有人否认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认为周朴园和侍萍处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周朴园就是一个虚伪狡诈、无情的资本家,所以他对侍萍不会存在真的感情。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感情的。他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具有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周朴园是一个外资煤矿的中方老板,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在外国留过学,崇尚旧道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家里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相恋,并生下两个

10、儿子周萍和鲁大海,但最终向封建势力妥协并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刚刚生下二儿子三天的侍萍,致使侍萍在那天的晚上跳河自尽,自己却娶了当时一位富家小姐,但两人的感情一直不好,那位小姐郁郁而终。后来又娶了蘩漪,有了一个儿子周冲。在这部剧作中,周朴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君独裁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他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的人。但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蘩漪是复杂的,周朴园也是复杂的。周朴园并不是一个一生下来就坏的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物特有的心灵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1. 周朴园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

11、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思想。因此,他不顾家庭的反对,爱上了一个出身低微的丫头侍萍,并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两个儿子,当时并不存在故意玩弄的倾向,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周朴园为什么抛弃侍萍?是他对侍萍厌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别无选择,这正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他的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也是人性被社会所异化的结果。以前在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上,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

12、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尽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这样认定周朴园,就把这个人物简单化了,缺少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所以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虚伪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

13、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所以周朴园本应该是一个知情知意,多情多义的公子。但黑暗社会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了,他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新人,可最终也没有跨过那一道门槛,最终投降了,又回到本阶级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2. 周朴园具有被封建意识扭

14、曲的孱弱的病态人格。周朴园本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崇尚旧道德的青年,但是当他经历重重感情伤痛之后,他已看透了这个世界,自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随波逐流,才能安身立命。在与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中,他一方面表现对侍萍的怀念,另一方面有提防来之不易的身份和地位会因侍萍的突然出现而受到威胁,所以当他感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似曾相识,又听说对方对侍萍的情感了如指掌时,立即“汗涔涔的”,表明了他做了亏心事后的心虚和不安。这正是他良心未泯的具体表现。但他毕竟老于世故,所以用“是一个亲戚”、“想去给她修坟”等语来了解侍萍的情况,当他确认眼前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侍萍时,他马上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这也是阶级立场所决定,所以他惊恐地

15、责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而后又企图用金钱堵住侍萍的嘴。这一连串的惊恐的责问,有人认为,这充分暴露出了周朴园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我认为这一切是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后善良人性被异化的结果。我们认为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有阴险残忍的一面,但又不是生来如此。应归罪那个时代,那个扭曲了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社会。他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悲剧的发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就像当年的陆游和唐婉一样。他们自己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所以我认为错不在周朴园,不能用“虚伪”对他进行定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有真情实感的。三. 从年龄的增长看周朴园有无真爱1. 青年周朴园是否有真爱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确有过一段互相爱慕、如胶似漆的真挚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美妙的爱情却似流星般消逝了。雷雨 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描述青年时代的周朴园,但我们不难从三十年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中推测出青年时代周朴园的感情世界。(1) 周朴园是爱当年的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侍萍爱得刻骨铭心。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朴园在爱侍萍以前是不是还爱过其他人,在这个戏里所看到的,周朴园第一个爱的是侍萍,而且他们相爱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然地一夜风流。你看,他们两个老是回忆“三十年前”,其实“三十年前”是个笼统的概念。出场时,周萍二十八岁,侍萍四十七岁,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