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3514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调查方法和现行制度看,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篇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提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要第一部分 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一)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与“幸福指数”)(三)统计指标体系。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3、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一)主

4、要特点1、全面性。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2、系统性。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期报表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3、可比性。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

5、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4、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三)改革的主要原则第二部分 生产总值核算GDP名称进一步规范,不在统一使用“国内”概念。全国为国内生产总值,省级一下在生产总值前面加上地区名称,如“山东省生产总值”等。公布方式为三次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县区基本上季度快报和年报两次进行公布,经济普查进行统一修订。一、生产总值基本概念1、国内生产总

6、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出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它的缩写为GDP,而另一种主要指标GN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缩写,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GDP是一个生产概念。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

7、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新的行业划分包括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

8、门。2、常住单位。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则称之为我国的常住单位。经济领土。我国的经济领土有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地、领海、领空和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香港、澳门等);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但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外国“飞地”。经济利益中心。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年),则说该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二、生产总值核算原则1、对谁进行核算:常住单位原则。2、对哪些生产活动进行核算:市场性原则。

9、3、在什么时间进行核算:权责发生制原则。4、以什么价格进行核算:市场价格原则。当年价格。是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加工厂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业的零售价格等。可比价格。是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化的因素,以确切反映实物量的变化。不变价格。是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产值。三、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增加值: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公式:增加

10、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一种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国内生产篇二: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与计算出来的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与计算出来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GDP的40%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因此,保持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对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至关重要。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生产增速较前两个季度持续加快,主要行业、地区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巩固(详见附图表)。工业增长速度,通常也叫工业生产增速,

11、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因此,统计上一般也称之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了解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和计算出来的,就必须搞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现行的月度工业统计调查范围。从生产活动性质的范围看,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XX)划分,我国工业生产活动统计调查范围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门类,进一步划分为39个大类行业,191个中类行业,525个小类行业。从企业统计调查范围看,现行月度工业统计调查范围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照20XX年统计,约有万家,其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工

12、业增加值总量的80%以上。第二,工业增加值是如何计算的。所谓工业增加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最终成果就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不是直接统计指标,而是通过工业总产值和与工业增加值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出来的。理论上讲,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其中,工业总产值是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生产的成品价

13、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3部分。工业中间投入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应缴增值税是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

14、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金缴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住房公积金,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等。生产税净额是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政府为弥补生产单位因受政策因素影响其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而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营业盈余是生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

15、来的盈利(亏损以“-”表示)。目前实际统计工作中,由于受到统计调查频率、时效性和企业财务核算的制约,年度和月度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分别计算,年度“生产法”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是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进而分别计算出年度“生产法”、“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共113项指标,涵盖了计算“生产法”、“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所需的财务核算明细指标。月度统计一般时效性要求较高,难以取得详细的财务核算资料,无法直接计算,因此,采用推算的办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推算方法是:先通过生产统计报表取得月度工业总产值,再乘以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业增加值。为了反映行业结构差异,尽可能提高推算的准确性,推算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类进行的,即用中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乘以该中类的工业增加值率得到中类工业增加值,将各中类工业增加值汇总得到行业大类和总的工业增加值。第三,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现行工业增长速度基于工业增加值计算,计算方法也称之为价格指数缩减法,其基本原理是工业增长速度旨在反映工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