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83153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18:39内容摘要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

2、,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

3、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从传媒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报道。3 有专家认为,一个节目、栏目如果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一半。4因此,新闻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

4、就是当今受众心理所反馈出的一种媒介现象。那么,新闻娱乐化反映出了受众在接受娱乐化新闻信息时的哪些心理需求呢? 一 求近心理 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5现在很多新闻节目,改变了以往“我播你看”的模式,强调了新闻的地域优势,追求新闻的服

5、务性、贴近性。例如,天津电视台的e闻播报可以说是目前天津地区“说”新闻比较成功的一个栏目,自栏目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栏目的影响力也很大。该栏目是以“触摸社会经济,感知灵动生活,e闻播报,您的资讯朋友”作为栏目的口号,关注社会经济新闻。节目强调活泼性、贴近性,从经济视角报道社会新闻,以社会新闻的包容态度关注经济事件。从每条片子的文稿、编辑形式到配音以及主持人串词和语气都口语化,充分体现贴近性和活泼性。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栏目,都注重百姓生活,善于从百姓身边去发现、捕捉新闻内容。6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既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新闻工作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

6、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又迎合了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二 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7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不断为受众提供有新意的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鲜感”,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求新心理还表现为观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总是希望得到最新的信息。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新的信息内容可以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新的报道手法可以引发受众的注意力,二者缺一不可。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轻松、鲜活的新闻形式,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当成评书来说,

7、让一些生、冷、硬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颇受观众的欢迎。 三 求真心理 求真心理是指受众对真实可信报道的心理指向。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他们就是想从中得到可靠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8即使是这样一些真实的新闻,也在无处不展露了硬新闻软化的痕迹,如,美国遭911恐怖袭击后,晚报浏览在周末特别节目中对整个事件作了综述性的回顾,在节目中加入歌曲祈祷、让世界充满爱,烘托了人类“珍惜生命,渴望和平,痛恨恐怖主义,痛恨战争”的主题情绪,效果非常不错。但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依然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9这样的事件报道得越具体,越真实可信,越

8、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另外,对于那些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说明性和说理性节目观众也十分喜爱,如谈话节目对某个时间、某个焦点问题的剖析和说理,法律节目对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和分析等,也受到观众的关注。 四 求趣心理 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102002年10月发生在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都市报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地发展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趣心理,其中一些媒体不是侧重于分析和通报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

9、、以及从舆论上对恐怖袭击给予道义上的谴责,而是从可读性和好看性上加大对事件“故事性”层面上的报道。从一些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就能可窥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俄人质危机新篇:美国一男子与俄女子的生死之恋、莫斯科人质劫持匪首和他的“寡妇敢死队” 。11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2 同时,也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影响下,出现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新闻的人,就好比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林志玲,

10、在一次“意外”的手机丢失导致她与当红男星言承旭的亲密照片暴光后而一夜成名。再如前不久刚刚爆料的赵薇的前男友汪雨与旧情人陈紫涵重修旧好,于是一夜之间也是未曾出名的陈紫涵也开始火了起来,那么事情是因何而起呢?竟然又是有人丢手机了,这次丢手机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心人物陈紫涵!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受众的求趣心理,让这样的娱乐化新闻,花边化新闻,娱乐化人物有了宽阔炒作空间。 五 求美心理 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之感。美的事物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13在传播过程中,它表现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的美和新闻表现形式美的一种崇

11、尚和主动去接受的心理。14因此,时尚的娱乐新闻节目就颇有市场,节目、栏目中,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唯美的构图,优美的线条,特别的音响效果,甚至还有时尚靓丽的帅哥美女主播,主持人不一定会讲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却一定会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记得好象是最早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第一个尝试了现场乐队伴音,于是在以后的许多年来,这种现场音响效果一直都得以沿用。 六 消遣心理 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

12、、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

13、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15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化的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 的功能。所以,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流行于是自在情理之中了。16 七 从众心理 “一张报纸,一个城市”。从受众层面上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经济富

14、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在都市报中,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都市报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

15、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17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都市报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有学者曾指出,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判断新闻重要性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认为,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日趋普遍,但它不可能成为媒介的本质和主流;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硬新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18 总之,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最后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