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3044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料系统设计说明书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轻工业学院全液相CQC50-600物理灭菌机进料系统设计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 李新杰 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01 学 号 541002010122 院 (系) 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姚建松(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4年01月 10日 全液相CQC50-600物理灭菌机进料系统设计目录第一章绪论1.1超高压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31.2我国超高压生物技术的现状.4第二章设计目的2.1进料系统的作用.52.2进料系统的工作环境.5第三章总体方案的确定3.1控制系统的选用63. 2导轨副的选用.63.3链轮的选用63. 4电动机的选用.73. 5检测装置的选用.73.6

2、移动筐的设计.7第四章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4.1部分部件的重量估算.84.2推杆推力的计算84.3链轮的计算与选型.84.4传动效率的计算104.5轴承的计算与选型.104.6轴及器的计算与选型114.7电机的规格参数.14第五章控制系统电路设计第六章总结参考文献第一章 绪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要求营养、原汁原味、具有更长的货架期和新鲜的口味,防腐剂和其他化学添加剂尽可能少用,利用超高压技术加工食品是一个物理过程,它能顺应这一趋势,被誉为“食品工业的一场革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利用超高压技术加工食品,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热加工处理方法带来的种种弊端

3、,较好地保持了物料原有的营养成分,而且加工后的食品口感适宜、色泽鲜艳、保质期较长,而且整个食品加工过程的能量消耗也较传统的加工工艺有着很大程度地降低。因此,对作为“21世纪十大尖端科技”之一的超高压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1超高压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超高压(UHP)处理又称高静水压(HHP),处理对象为流体和固体食品或其它生物活性材料;带包装或不带包装;施压在100和800MPa之间;超高压处理食品和生物活性材料时一般在室温或接近室温下进行;批量生产时根据被处理对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处理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1899年美国化学家首次发现超高压能延长牛乳保质期,1914年发现高压下的

4、蛋白质可以凝固,但限于当时工艺技术和相关设备条件,超高压技术没有得到实际应用。1989年日本学者发表“高压在食品加工储存中的应用、设想及发展趋势”论文,引起国际学者强烈反响,从而揭开了超高压生物处理技术产业化的序幕。紧接着,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的超高压食品相继问世。1.2我国超高压生物技术的现状在我国,超高压生物技术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1995年以前,研究报道很少,只是一些综述和翻译文章,目前市场上一般很少见超高压食品的出售。我国目前虽然能生产超高压设备,但只用于工程力学实验,没有成熟的可用于实际生产的超高压食品加工流水线系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技术突破。未来国内超高压食品的潜在市场,及其能产

5、生的经济效益不可限量。第二章 进料系统的分析2.1进料系统的作用进料系统是超高压食品加工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对进料系统进行专门的分析和设计,对超高压食品市场化、商品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食品加工的高效率生产是建立在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合理制定其辅助系统对整体效率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料系统作为超高压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是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送料作业,一方面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超高压食品的量产,降低成本。其具体功能,就是能够自动或半自动推出高压缸已加工处理过的产品,推入待加工产品,实现高效率的流水线加工。2.2进料系统的工作环境由于超高压处理食

6、品的工作介质为水,所以进料系统工作的环境必须考虑到水对进料系统的影响;由于待加工产品是食品,必须保证设备本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及工作环境中不会直接或间接对待加工产品造成污染,同时环境卫生应该达到一定标准。总的来说就是进料系统设备材料的选用必须兼顾到食品安全,反之,我们通过其工作环境及待加工产品性质,来作为设计进料系统时参照的标准。第三章 进料系统总体方案的确定3.1控制系统的选用控制系统选用PLC控制系统。因为其可靠性高、通用性强、设计施工周期短、调试修改方便,而且体积小、功耗低、使用维护方便。只是在很小的系统中,考虑到经济因素,不宜使用。3. 2导轨副的选用由于所承载载荷不大,在此我们选用圆柱

7、形直线导轨。而且,这种导轨,具有很多优点,如:防锈蚀性、组装容易、互换容易、低成本化等,同时满足工作环境对其要求。故选导轨型号3.3链轮的选用由于所承受载荷变化不大,且不要求急速转向等多种因素,在此选用链轮传动。链轮传动没有弹性滑动,需要的张紧力小,可以减少轴承的摩擦损失,同时链轮传动能够在轴心较远的情况下传递运动和动力,且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力较小。初选链轮3. 4电动机的选用 由于系统运行过程要求平稳,且要求有较小的冲击,故在选择电机时,选用变频电机,实现软启动。目前,该电机多与减速机配套减速使用,以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3. 5检测装置的选用检测装置选用光电式传感器,因为光电传感器具有频谱

8、宽、不易受电磁干扰的影响、非接触测量、高精度、高分辨力、高可靠性、反应快等优点。3.6移动筐的设计考虑到被加工产品的性质和用途,移动筐必须选用在工作环境和平时室温下不会散发出有害物质的材料制造。在这里我们选用食品行业常用的聚丙烯(PP)材料,其工艺成熟,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第四章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和选型4.1部分部件的重量估算移动框的质量: m=3.203Kg所装物品的质量:m=50Kg总质量: m=53.203 G=532.03N4.2推杆推力的计算通过网上查相关资料,取移动框与增压缸摩擦系数=0.33,故摩擦力的大小: f=G=175.57N4.3链轮的计算与选型4.3.1取移动框的运行速

9、度V=0.5m/s=30m/min因动、静摩擦系数均为0.33,故f= f=175.57N链条传递的功率: P=FV= fV=87.785W取主、从链轮齿数:Z=Z=164.3.2计算当量单排链的计算功率P P=P 查机械设计课本表9-6,工况系数K取1.1; 查机械设计课本图9-13,主动链轮齿数系数K取1.55; 传动链为双排链,K=1.75,故P=0.08553Kw.4.3.3确定链条型号和节距P 取链条型号为08A,节距P=12.7mm; 链轮节圆直径:d= mm, 齿顶圆直径:d= mm; 根据链条速度V=0.5m/s, V=r*2nn=146.76r/min; 符合机械设计课本图9

10、-11,取值合适.4.3.4在设计过程中,因工作台移动可调,链节数可取偶数,避免过渡链节.4.3.5V取0.5m/s,按机械设计课本图9-14,链条润滑选择定期人工润滑.4.3.6计算传动链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F 压轴力F可近似取为:FK F 该传动为水平传动,K取1.15,F为有效圆周力,且F=1000=175.57N故F=201.9055N.4.4传动效率的计算4.5轴承的计算与选型4.5.1轴承径向载荷: F=100.188N4.5.2初步计算当量动载荷P P= f(X F+Y F) 查机械设计课本表13-6, f=1.0 1.2,取f=1.2. 查机械设计课本表13-5,X=1,Y=0,

11、则P=120.2256N.4.5.3根据机械设计课本式(13-6),求轴承应有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值C=P 查机械设计课本表13-3,推荐轴承预期计算寿命L=60000, 故C=838.7N4.5.4按照机械零件手册选择C= 14000N的6205轴承,此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C=7850 N,验算如下:根据机械设计课本式(13-5) L=()=4.6*10 h60000h达到预期计算寿命,此时装载轴承处的轴颈d=25mm,满足工作要求.4.6轴及联轴器的计算与选型4.6.1轴上的功率:P=0.087785Kw转 速:n=146.76r/min转 矩:T=9550=5715.87N*mm4.6.2求

12、作用在链轮轴上的力 圆周力:F=175.57N 压轴力:F=201.9055N4.6.3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按机械设计课本式(15-2)初步估算轴的最小直径.选取轴的材料为3Cr13钢,调制处理.根据课本表15-3,取A=100,于是的 d= A=8.43mm 根据条件,轴选用轴径d=30mm. 联轴器的计算转矩T=KT,查机械设计课本表14-1, K=1.5 则T=8.574N*m按照计算转矩T应小于联轴器的公称转矩的条件,查机械设计零件手册,选用JMI1-20膜片联轴器,其公称转矩为25N*m.半联轴器的孔径d=20mm,长度L=164mm.半联轴器与轴配合的毂孔长度L=60mm.对应单链轮宽度L=(1.252)D;即L=37.560mm 则双链轮齿宽L=1.5L=60mm. 平键用A平型:分别为 b*h*l=8*7*30mm b*h*l=6*6*50mm 同时,为了保证链轮与轴配合有良好的对中性,故选择链轮轮毂与轴的配合为;同样,滚动轴承与轴的周向定位是由过渡配合来保证的,此处直径尺寸公差为m6. 4.6.4确定轴上圆角和倒角尺寸 参照机械设计课本表15-2,取轴端倒角为1*45,轴肩处的圆角为R1. 4.6.5求轴上载荷: 水平面H 垂直面V 支反力F F= F=87.785N F= F=100.953N 弯 矩M M=8734.61N*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