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研究计划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2867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娟研究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罗娟研究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罗娟研究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罗娟研究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罗娟研究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娟研究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娟研究计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 看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 -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某班个案分析研究计划书(罗娟 教育行政管理 2008100862)1、研究题目 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 -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某班个案分析2、研究背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定居、工作、生活以后所衍生的一个子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该问题尚未显现出来,主要是和当时的客观情况相联系的,随着当时进城务工的那部分农民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不断发展、户籍政策的松动、城市化进城的加快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益

2、凸显,这一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教育、法律等许多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媒体、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时,教育公平和公正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公平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不仅仅包括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所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涉及到城市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问题。而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教育公平,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3、研究目的 通过本研究,希望达到以下两方面的目的:在理论方面。目前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

3、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视角和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但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影响的探讨,尚未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而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的还没有。因此,本研究计划在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入笔者的实际调查,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公平的对策和建议。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理论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在实践方面。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教育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地位再生产中的作用,希望

4、能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从根本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帮助。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这一群体,进而呼吁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学校等之间的合作,以便更准确地、更现实地提出一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从而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4、相关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概念的界定 流动人口的内涵界定涉及到人口的流动时间、空间(区域)、方向、户籍性质等要素。目前,对流动人口有许多名词,如“外来人口”、“暂住人口”、“寄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有的甚至叫“外口”等等。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有许多表述,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特征:第一,人口流动是以法

5、定的户籍所在地为起点;第二,人口流动的空间位置需要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来界定;第三,一定时间内人口流动具有往返的特征。从流出地来看,流动人口是指临时外出的人口,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较长时间、还没有返回的人口;从流入地来看,流动人口是临时暂住的人口,包括在本地居留很长时间还没有落户的人口。广义的流动人口还包括正在行程中的人口、短期滞留人口和从事务工经商等长期居留人口,但不包括县、市范围以内往返的流动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大致分为三大类:生产类流动人口、消费类流动人口、中转类流动人口。在生产类流动人口中,农民工或称为“农村外出就业者”占70%以上。在本文中所提及的“流动人口”的概念,不包

6、括短暂外出进行商务活动、旅游、探亲访友以及脱离户籍所在地,具有较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的这部分人口。本文所指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并且在城市中提供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的,如在建筑业、服务业工作的这部分“农村外出就业者”。“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这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年龄范围界定在616岁之间,即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这部分孩子。他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中的各类学校学习的,这部分孩子被称为“流动儿童”,也被称为“流动的花朵”、“飘飞的蒲公英”等等;一部分是留在家乡,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照顾,或者寄宿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7、”。在本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前者,即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中的打工子弟学校学习的“流动儿童”。 (2)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根据资本在不同场域所起的作用,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的类型,包括金钱和物质的经济资本,包括知识、技能、文凭、风格、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文化资本,及包括地位关系和群体联系等的社会资本。三种资本都有相应的功能以及各自的制度化形式,彼此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换。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获得某些商品和服务,而某些商品和服务却只有把经济资本转换为其他资本后才能获得。相反,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也可以通过转换成经济资本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和回报。布迪厄特别强调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文化资本理论是

8、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本指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及文化修养,它以具体状态、客观状态和体制化状态三种形式存在。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指个人通过先天和后天的培养所形成的内化于个人身上的学识和修养,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指个人拥有的文化物品和对这些物品解码的能力,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指由合法机构所颁布的教育文凭和证书。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是权力与地位、支配与统治的基础,因此,个体或阶层文化资本的拥有量对其社会地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特点,在特定时期,资本的相对数量是恒定的、有限的,某一个个体或社会集团资本拥有量的增加,就意味着

9、另一个个体或社会集团资本拥有量的减少。所以,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其拥有文化资本的多寡体现了社会资源和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决定了其在场域或社会空间中的地位,因为“这种资本赋予了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力”。其次,文化资本通过转换成经济资本或其他资本促进地位的再生产。由于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方面,文化资本可以兑换成经济资本从而获得利益或回报。通过文化资本,知识转变为财富,转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没有约束力但却通过潜移默化使人遵守的文化制度。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的占有也带来较多的社会资本。所获取的文化资本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类型的资本工作、关系网、声望、生活方式、语言、地

10、位群体的身份等等,而这些可以维护一定的阶层地位。于是,各阶层为了在场域获得较高的地位,势必展开一系列争夺文化资本的行动,由此进入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之中。而文化资本的争夺或者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借助教育手段达成的。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上层社会群体,通过家庭内的代际传递和各级学校教育,在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获取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而下层社会群体虽然也可以向上流动,但他们缺乏各种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各级教育的机会面前处于劣势,缺乏包括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知识、风格等文化资本,因而最终不能跻身于上层社会,其低下的社会状况也维持下来。所以教育保护的是上层社会的特权,通过对

11、社会的分层,不断打造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可见,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从而使不同等级的后代获得了进入不同等级的机会和凭证。因此,教育是生产、传递和积累各种文化资本的最基本的体制基础,对于社会中不平等的文化资本,教育起到的是巩固原有分配而非重新分配的作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确立了文化资本在社会和人力市场中的价值,明确了教育是生产文化资本的重要手段,为揭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所受教育及其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处的弱势地位并仍将可能持续下去的深层原因。5、文献综述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近年来颇受

12、关注的热点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国内众多的教育学者和社会学者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研究 国晓华(2005)认为,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待遇不公平以及家庭教育问题令人担忧。邬开东(2004)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表现为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主要是高价进入私立学校、交借读费进入当地公办学校系统或进入专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开办的简易学校就读;刘伟(2005)认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为校际之间、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吴建芳(2004)也主要是从

13、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的不公平来阐述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现状。(2)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原因研究郭彩琴(2001)从另一个角度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剖析,认为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又有制度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入学政策和入学条件限制的结果;二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经济贫困、观念落后及自身素质低下的结果;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自然对农民工子女持不欢迎态度;吴宏超、叶忠(2003)分析了校际落差的危害,认为缩小校际落差是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迫

14、切需要,并提出了缩小校际落差的一系列措施;刘伟(2005)从历史与制度、教育公平观念的缺失、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待遇、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的原因和农民工子女个人自身经历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徐新永(2005)从城乡二元社会制度下城市流动人口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及边缘状态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导致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失衡。(3)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措施研究不同研究者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措施方面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建议,笔者把这些措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吴建芳,2004;项继权,2005);二是政府制定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加大对

15、该类学校的扶持力度(李明华,2005;刘伟,2005;孙坚烽,2005;刘永红,2008);三是改革现行不合理户籍制度(徐新永,2005;刘伟,2005;项继权,2005;赵蓉、李泉,2006)。这些成果对于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和政策资料以及全面的观察视角。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缺少研究。第二,对造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一系列受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比较表面化,没有看到更隐蔽的文化资本的原因;第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多为静态的观察和分析,缺乏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长时间深入的动态的研究。6、研究方法及框架本论

16、文主要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即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不通过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在研究过程中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因此是一种非介入式研究。本论文计划全面搜集、整理关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的相关资料,以及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历年毕业生去向的相关数据资料,使论文有充分的数据支撑。二、个案研究法。即对个体的深入研究提供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洞见,寻求对个别案例的独特理解或形成一般的通则式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现在所受的学校教育是否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是否会再生产他们父辈的社会地位。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将采取个案研究方法,以北京市某所打工子弟初中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