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2783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上】篇一:专题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朝:(1)、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本质:君主专制 (2)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2、汉朝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

2、、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元朝:在中央

3、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1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4、,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

5、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6、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道、州、县 3、北宋:“路”、州、县4、元朝: 5、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 6、清朝:省、道、府、县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

7、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8、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

9、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代:大夫,地方有监御史。2、汉代: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

10、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唐代: 4、宋朝:25、清代:高监察机关。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典型例题: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

11、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

12、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8、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

13、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

14、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1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

15、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12(20XX年高考全国文综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