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2471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短线模型”应用连连看 数学模型实质上是一个数学问题在剔除无关信息后的本质结构。借助数学模型思考问题,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并联想相应的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 中考题虽然千变万化,但很多中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具有“旧貌换新颜”的特点。本文以近年来经常出现的一类与“最短线模型”有关的中考试题为例进行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最短线模型”的呈现及本质认识。 1“最短线模型”的呈现:已知A,B是直线MN同侧的两个点,试在MN上找一点P,使得线段PA与PB之和最短。 如图1,作点B关于MN的对称点B,连接A

2、B交MN于P点,则点P就是所求。(证明略) 2“最短线模型”的本质认识 笔者认为,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数学模型的本质特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快速获得解题思路。 “最短线模型”的二个条件: (1)A,B是已知直线MN同侧的两个定点,P是MN上的动点;(2)求的是总长度PA+PB最小时,P在MN上的位置。只有(1)(2)全符合时,才能使用“最短线模型”。因此掌握上述两个条件是正确运用这个“最短线模型”解题的关键。 “最短线模型”的结论:PA+PB的最小值=AB或AB;“最短线模型”的数学思想:只有使PA、PB在同一直线时,PA+PB才会最短,浸透运用了图形轴对称“化折为直”的

3、思想。 二、“最短线模型”的应用情境例析 1在与三角形有关的试题中套用 例1如图2,在ABC中,AC=BC=2,ACB=90?,D是BC边的中点,E是AB边上一动点,则EC+ED的最小值是。 分析:因为点C,D是AB同侧的两个定点,E为AB上一动点,求EC+ED的最小值,问题完全符合上述的二个条件,因此适用于“最短线模型”。 解:如图3,作点C关于AB的对称点F,连结DF交AB于E点,则EC+ED的最小值是即为DF的长度,连结BF。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C、F关于AB对称。 B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为BC的中点, BD=1,BF=2。 EC+ED=EF+ED=DF=1?2+2?2=5

4、, 答:EC+ED的最小值是5。 2在与菱形有关的试题中套用 例2如图4,点P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角线AC上一个动点,M,N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 ?(A)2(B)1 (C)2(D)12? 分析:M、N是对角线AC同侧的两定点,P是AC上的动点,求的是PM+PN的最小值,符合“最短线模型”的条件。作N关于AC的对称点G,由于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G一定是DC的中点,连结MG交AC于P,四边形AMGD为平行四边形,则PM+PN最小值=PM+PG=MG=BC=1。故选?(B)? 3在与正方形有关的试题中套用 例3如图5,在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

5、D中,Q为边BC的中点,P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连结PB,PQ,则PBQ周长的最小值为(结果不取近似值) 分析:此题的设置是以正方形为背景的。由于线段BQ是定长,欲求PBQ周长的最小值,即求PB+PQ的最小值。B,Q是直线AC同侧的两定点,点P是AC上动点,符合最短线模型。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是点D,根据模型连接DQ即可解答此题。PBQ周长的最小值为(5+1)?cm? 4在与梯形有关的试题中套用 例4如图6,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DC=5,点P在BC上移动,则当PA+PD取最小值时,APD中边AP上的高为?()? ?(A)21717(B)41717 (C)

6、81717(D)3? 分析:这是载体为梯形的“最短线模型”,如图7,点A,D是边BC同侧的两个定点,P是BC上的动点,求的是当PA+PD取最小值时APD边AP上的高,符合最短线模型。因此,先作出A点关于BC的对称点E,连接DE交BC于P点,连接AP,再过点D作DFBC于F,过点D作DGAP于G。 易求得AB=DF=4,再由AB=BE且ADBC知BP是ADE的中位线,BP=12AD=1AP=17。 因为ADP的面积=12AD?DF=12AP?DG,所以DG=AD?DFAP=81717,故选?(C)? 三、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远比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典型例、习题的教学功能,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或套用模型或活用模型策略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知一题(模)会一片(类)。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三衢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