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2425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晋门阀制度田余庆篇一:东晋门阀政治六学员书评本书名为东晋门阀政治,自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这“门阀”二字,何为门阀。“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时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广义上的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狭义地讲,门阀制度特指魏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而本书作者田余庆所论证的门阀政治更偏向于狭义的门阀这一概念,但并不完全相同,作者认为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是皇权政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这与之前的学者所认为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有所不同。作者在书中论证了其观点的合理性。在我阅读此书时同时查阅了其他冶史者的不同观点作为

2、对比。在论述门阀政治时从其认为的开端“王与马共天下”讲起,从两晋之间的社会大背景出发,阐述 了门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王马结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与王衍的关系。惠帝末年和怀帝时期的西晋朝廷,以司马越、王衍为核心操持政局,有士族名士装点其间,实际上是“王与马共天下”最早的一种组合。这种结合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一定的地域相系。不过此时的“共天下”并未达到东晋时期的局面,应该注意的是由司马越、王衍在洛阳的关系派生出司马睿和王导在徐州下邳的关系,这才是门阀政治的真正开端。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东晋江左政权依赖于士族。西晋统治者进行的八王之乱以及随后的永嘉之乱毁灭了几乎全部

3、的西晋王室,由于皇族劫余无多建邺的司马睿更不得不依靠具有号召力的士族琅琊王导。这即作者在书中所提起的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之一皇权不振。在对门阀政治的维持方面作者认为颍川庾氏起了很大的作用。庾亮在王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了门阀政治。其体现在,在王导受王敦之乱急于保护家族利益之时庾亮抵抗住了皇权对门阀政治的一次重大反抗。作为门阀政治的创立者和巩固者王导和庾亮为门阀政治的运转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此项制度巩固以后,作为门阀政治的固有矛盾即门户之间的矛盾从此就成为东晋历史的主要矛盾而反复出现。书中着重描写的矛盾便是庾、王两家对于江州的争夺。江州在东晋时期有多方面的重要性。其一江州运漕既要资给下游建康

4、,还给应上游军食。其二江州居荆、扬之间军事要冲,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庾亮与王导之间争夺对江州控制权的斗争成为政局焦点的所在。在庾氏和王氏及背后支持双方的各个门阀之间斗争中并没有出现极大的问题,这中间有必不可少的调和人物,其中首推郗鉴。郗鉴维护了司马氏皇权的存在,抑制了过分强大的士族门户,使士族诸门户之间的权利平衡得以维持,使门阀政治得以延续,也东晋政权得以存在较长时间。在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后,围绕他们之间的斗争也相继结束,但门阀政治的格局却并未被打破,随之而起的是桓氏家族。奠定桓氏家族在江左兴盛的人是桓彝,之后其继承人桓温通过三次北伐彻底的控制了中枢,进一步的扩大了桓氏家族在江左政局中的权

5、势。但是在门阀政治的格局下,士族要求利益均沾。因而在桓温在企图动摇司马氏皇族地位时,遇到了门阀士族的剧烈反抗,因此桓温未得加九锡而死。门阀政治的终场是太原王氏居位时期,由于淝水之战后司马皇室力图振兴皇权和相权,太原王氏作为当政士族已经没有兵权,所以太原王氏只能依附而无力超越皇帝的权威而起作用。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门阀政治的另一个形成原因即士族专兵。一旦皇权力求振兴,士族无力专兵,门阀政治就会出现变化。太原王氏居位的门阀政治,实际上是回归皇权政治的过渡的一步,是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终场。作者对于门阀政治的认知及其深刻,使我在阅读本书时对东晋,对门阀政治,乃至对历史研究有了极大的理解。但是对于本

6、书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我翻阅了其他的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在大多数学者看来,门阀政治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在东晋一朝发展至登峰造极。如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另一位极有建树的学者王仲荦先生也在其著作魏晋南北朝史中用“西晋的门阀政治”作为题目来进行论述。其依据的是由曹魏发展至西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以及各世家大族在西晋朝堂上的势力极大的现象。其他的学者也诸如此类的以不同的依据对存在于长时间的门阀政治做出自己的解释。作者与其他学者对门阀政治的论断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定义上的不同。作者将门阀政治定义为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在此基础上门阀政治仅仅存在

7、于东晋一朝这个论断是合理的。但若是将门阀政治定义为在政治、文化、经济层面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的家族,把持着国家上层官僚机构的主要职位的一种状态。按此情况定义,则东晋以后的南朝、东晋之前的三国,都可以纳入到士族门阀的涵盖范围。虽然本书是一部极好的作品,但是其中也有缺憾。作者秉承的冶史方法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因此在本书里并没有看到用“大历史观”和综合运用各个学科视角分析历史的方法。作者仅就史料分析史实,而没有对门阀政治形成的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原因做详细分析。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分析,门阀政治产生的背景是1较为复杂的但是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面是之后的社会动乱强化了宗族关

8、系,第二个层面是在战乱造成的人口稀少经济凋敝情况下,门阀政治能使朝廷上和地方上的行政运行对国家财政的耗费相对较小以为适应。第三个层面是士族门阀对文化的垄断”在此三点的共同作用下,门阀政治便应运而生。参考书目:1.严耀中 略论“门阀政治”背景的几个层面篇二: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门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料总结20XX11204姚大伟(中国近现代史)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理解与梳理前秦的统一376年淝水之战(383年)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北魏的统一439年瓜步之战(450

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掉匈奴族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的沮渠氏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450年瓜步之战后,刘宋的防线撤退到淮南,北攻南守的局面形成。北周的统一577年平陈之战(58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后亲政,于建德六年(577年)征讨北齐,破其都城邺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仕宦、大户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自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人出仕为官,于是出仕者的阀阅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10、阀阅相当于门第。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东晋一代的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关于这些大族的史料记载比比皆是。王导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敦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等职。可谓权倾天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

11、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1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2(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畏而恶之。既入石头(南京),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琊,何至困百姓如此!“31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世说新语.宠礼第二十二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23从史料中足见其专横跋扈。接下来本书介绍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门

12、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利的某种平衡。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得以维持。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是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分化而来,又依靠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妆花,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引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在六朝纷杂的政局中,门阀士族是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处处居于优势地位,甚至独立于王朝更迭之外,成为社会道德共同体的主导

13、者的?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在其中国中世纪社会与共同体中论述了门阀贵族得以自立的基础:六朝贵族的自律世界与财产、权势的世俗欲望相对,是士大夫的自我抑制精神实现了家族、宗族、乡党,六朝贵族的阶级地位,正是以这种乡论为基础形成的,而正是这种乡论才使他们得以超越王朝权力而获得自立的社会地位的根基。六朝贵族就是这样成为道德的共同体的领袖的。对门阀制度的介绍门阀制度的特点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唐长儒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牢,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管理。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祝总斌门阀制度

14、门阀制度并不是某一次大变革产生,也不是突然生成,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形成时期,由最初的风气逐渐规范化最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东汉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接于贵尊,三俗。”马总意林卷五引西晋惠帝元康(291299)年间,尚书吏部郎李重奏:“如诏书之旨,以二品系资,或失廉退之士,顾开寒素以明尚德之举。”晋书卷四六李重传这里提到“二品系资”,经查属于九品中正制内容。品:中正品,人品。中正品分为九品。衡量标准为德、才,二品以上是高品。资:又称阀阅,本来指个人的功劳和资历,后来也涵盖了父祖的功劳与资历,于是又有门资、世资等说。如

15、果资不够,德才(称为乡论)好也不能评为高品。据晋书卷六三卫瓘传说,九品之制开始,“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官网,唯以居位为贵。”实行“二品系资”后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即只有据有较高官位(一般为五品以上)的人及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属于高品,才具有铨和升迁较高品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以上。逐渐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这样形成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这是曹魏西晋门阀制度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高度发展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凡厥衣冠,莫非(人品)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南齐书卷二三史臣曰:“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之公卿。”因此,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人品(或可以说门品)清浊决定官品清浊。“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