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1516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制度恢复的好处篇一:高考之利弊近年来,高考受到的非议越来越多。 一考定终身的焦虑高考焦虑症之所以难以缓解,与自始自终维持的“一考定终身”格局有关。过去10多年中,各地也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比如高考考试科目改革、春季高考改革、自主招生改革等。可是,几乎所有改革,都是以不动摇集中录取制度为前提的。高考每年举办一次,这一次成绩只供当年录取,一分之差,将决定考生进入哪一个层次的学校。上本科线可以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上高职高专则没有学位,加之就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学历歧视”问题,这一次高考,对考生、家长、老师等来说,自然是“压力山大”。详细长期地域不公平 配套制度让寒门出头难度增大关于高考公平性的

2、讨论一直很热,矛头直指北京、上海等的“高考特权”。比如,有人举例说: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数据:20XX年安徽每1357名中有一人可以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而上海每4467人才有一人能考上,前者是后者的倍。很明显,名牌大学招生时对所在地有很大的倾斜,指责北大、复旦的“地方化”,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近日,清华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在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以及高考加分优惠政策时,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寒门学子”全面处于劣势。例如,近三成保送生来自省会家庭;仅%农村学生获自主招生,

3、等等。不公平好像到处都是。详细 如今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前的独木桥高考人数连年下跌,三年减少117万。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20XX年开始,高考人数连续三年减少,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XX年高招调查报告。今年的数据据说是900万出头。另外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XX年高招录取率为57%,20XX年已经高达%。而在上海等部分地区已经超过80%。同样高涨的数据是20XX年大陆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万人。没有全国性的数据表明到底有多少农村学生因此放弃高考,但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取代旧一代农民工,这些成为新一代农民工的年轻人便是放弃高考的结果。自主招生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高考重要

4、性进一步下降。详细有些人是幸运的,赶上恢复高考的那一代人对高考的体会和看法,值得人们重视。凭高考改变命运 今天和当年没有两样迄今为止,并没有调查数据对77年恢复高考那批幸运的人进行统计,只有在各高校的校友会中,记录着他们毕业20年后的成就。学术界,有知名学者魏杰、陈平原文化界,有王小波、陈小奇企业界,有清华同方的总裁陆致成影视界,还有最负盛名的张艺谋今天除了极其异类如韩寒,其他青年才俊还是纷纷通过高考之后,方改变自身命运。详细 高考受益者们贡献很大朱学勤说,我们这一代人命运分化,第一次是1976年前的回城大潮。能够回到城市的人肯定比留在农村的人要幸运些,并且从此拉开了差距,而回到城市的人进入不

5、同的单位又彼此拉开了差距。但这些差距都是量上的差距,真正质的差距,还在于1977、1978年的高考,考上的人跟没有考上的人之间拉开的差距。今天,当年这一批高考考上的人中,一小部分进入了学术机构,其中8090获得高级职称,目前大多是各级学术、教育机构领导人;1020的人进入了政治管理阶层,大部分人已经成为局级干部,少部分进入了部级;更多人进入经济领域,成为企业家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他们对当下社会的贡献,比前两者加起来还要多。详细高考受到空前非议的今天,它核心的制度价值不能在一片吵杂的争议声中被忘记,而应当被强调和再次宣示。 没有比这更公平的制度在毛泽东时代,一度以阶级出身、政治倾向、对党的忠诚度

6、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上大学。现在很多人担心,如果没有高考,有钱人和高官的小孩会占尽优势。但是,高考其实也不是真的公平,因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如城市。换句话说,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中国社会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学者秦晖指出,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等来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康、举荐容易流为暗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详细 对穷二代而言是提升捷径尽管上大学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改变命运,但至少是一个希望,是一个出路。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曾在微博写到:“有人说高考不重要,千万别信。高考是捷径,别走

7、弯路。要拼命考。就算是写八股文,好歹也要燃烧这一次。 ”尤其对于 “穷二代”而言,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至于权势之人,他们才真正不需要高考。详细珍惜考试 好制度来之不易当下人难以理解“珍惜考试”的意义。不问家庭出身、背景的考试制,把个人的能力、才学放在首位,无疑是对把家庭出身、背景放在首位的“身份社会”的否定。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但在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后的今天,某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的各种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了废除考试制必然带来的更大的弊病。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

8、、合理,更趋完善当然制度总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弊病的。现实生活并没有提供废除高考之后更公平、更良好的新的药方来选拔学生进入高等学府。人为设想的新模式,不管其出发点是多么平整,其用心是多么良好,但在当今社会道德失范与公平缺失且种种关系、金钱所腐蚀的土壤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营私舞弊的空间,咳嗽没治好,倒新添了喘病,失去现存高考制度所为大众提供的相对平等公正公开的平台和空间。废除高考的思维模式都是以不破不立为先导的,带有良好的愿望,却刻印下我们长期以来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激进和空想的心态与思路,一鸣惊人,高蹈如云,却往往失去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破是容易的,简便的,痛快的,但破后所立的是什么?详细学者朱

9、学勤曾经说,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换。 30年被人们称为一世,恢复高考35年后,这一世享受高考制度带来别样人生的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好好感谢它。要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就得逐步实施统一高考后“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出一年多考。这也是20XX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明确要求。又是一年高考季,网上一份高考“成本路线图”火了。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以来的35年间,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高考成本越来越高,考生越来越娇贵”,令不少家庭十分焦虑。过去10多年来,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症”越来越严重。本年度高考,各地依然上演着

10、“全员护考”的场景,我们看到,这的确为考生提供了良好的考试服务,但其背后,也传递着焦虑情绪,整个社会都在扩大支付着“高考成本”。本来,在1999年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大扩招时,教育部门曾经设想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拓宽上大学“独木桥”,缓解高考压力。可是10多年过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已经翻番,高考升学率从1998年的34%提升到今年的75%,然而,高考焦虑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高考成本之所以增加,高考焦虑症之所以难以缓解,与自始自终维持的“一考定终身”格局有关。过去10多年中,各地也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比如高考考试科目改革、春季高考改革、自主招生改革等。可是,几乎所有改革,都是以不动摇集中

11、录取制度为前提的。高考每年举办一次,这一次成绩只供当年录取,一分之差,将决定考生进入哪一个层次的学校。上本科线可以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上高职高专则没有学位,加之就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学历歧视”问题,这一次高考,对考生、家长、老师等来说,自然是“压力山大”。解决集中录取的弊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曾被寄予厚望。不久前,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案获批。南科大被纳入提前批录取,将采用“以高考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自己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虽然评价模式有一定进步,但由于是在集中录取的提前批录取,这意味着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十分有限,最关键的考生的选择权并

12、没有增加。按照这种招生模式,“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依然很难撼动。要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就得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在统一高考之后,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提出申请,一个学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也是许多国家的大学实行的统一测试基础上的自主招生方式。实行这一方式,首先可以让考生的选择权增加。接下来,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出一年多考。这就把考生和家长从“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也将大大降低社会的“高考成本”。实际上,这也是20XX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明确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

13、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纲要颁布已近两年,舆论千呼万唤,出台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已不能再“等”了。最近,关于高考公平性的讨论很热,矛头直指北京、上海等的“高考特权”。比如,有人举例说: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数据:20XX年安徽每1357名中有一人可以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而上海每4467人才有一人能考上,前者是后者的倍。很明显,名牌大学招生时对所在地有很大的倾斜,指责北大、复旦的“地方化”,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在对高考公平性的集体吐槽中

1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说法,不利于公众看清真问题所在,更不利于凝聚共识、妥善解决问题。一些意见领袖,难免脱离现实,书生意气,从柏拉图谈到罗尔斯,从理念谈到理念。有的专家甚至连起码的“功课”也不做,在某一档电视节目中,某经济学家义正辞严地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对特殊人群有特殊照顾的招生制度”。殊不知美国著名的平权运动,就是在招生中对有色人种实施倾斜照顾,因为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政策,造成黑人孩子的学习条件差,形成“起点不公”,所以在招生中保留黑人的专门名额。不过,这也造成了新问题:白人孩子成绩比黑人好,却因为自己是白人不被名校录取,形成逆向歧视;而且,有研究称,这个政策没能帮到真正的贫苦黑人

15、,反而是黑人中产阶级占了便宜。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公平和正义的维度是很丰富的,在不同国家需要应对不同的社会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唯一的正义标准。首先,当然要承认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这是必须改变的。但扭转不公平,不等于一步到位实施抹杀地方财政投入差异的“全国统一录取”。“高考洼地”是怎么形成?有学者选取了京、津、沪,以及浙江、江苏等总10省市做了研究,发现:1978年,北京市的文科录取分数线仅低于上海、江苏,排第三位;1988年,北京市的文科分数线退居第六,理科线退居第七;到了1990年代后期,北京市的录取分数线开始处于垫底位置。也就是说,“高考洼地”是1990年代逐渐形成的。这与1990年以后,国家教育权下放,地方政府参与建设高校有关。199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对高校逐步实行“中央与省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为主”的管理体制。篇二: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