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1144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馆阁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馆阁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馆阁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馆阁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馆阁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馆阁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馆阁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馆阁制度篇一:馆阁体祖师沈度字帖辍谨,严要,写丝出丝象入样扣的,馆清阁秀体耐,观那,是没不有可病能笔的,。这 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缚笔和,扼又杀因过为书当法时创八作股的科自举由,精读神书。人然纷而纷,效这仿也,是书成法为史流上行“一尚时法的“”精台神阁的体”一次。复明兴清。两馆代阁提体倡崇馆尚阁法体度。束其沈弟度粲,名号重自一乐时。,华并亭称(“二属沈今先上生海”淞、江“大)小人学,善士写”。各当体时,朝其廷书很婉多丽金飘版逸玉,册雍、容重矩要度制,诰官都至出侍自讲他学的士手。与馆阁字体祖师爷。篇二:论馆阁体论馆阁体与历代的馆阁体现象兼谈现代书法作品的创作导向误区

2、丁子义山东中医药大学书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摘 要:在中国书法史上,馆阁体与馆阁体现象是最令人瞩目和震动的事件之一,但这几乎是中国历朝历代包括现代都有的事情。历史上的这种情况,多属于官方为了统一、规范的使用汉字的一种行政措施。所推行的书体是从实用出发,强调规范性,美观性。他与个性明显的书法艺术创作是两码事。因此,不能从艺术创作的立场上去要求他或贬低他。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大多数时期官方所推行的馆阁体与馆阁体现象都没有阻碍过正常的书法艺术创作与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和评价中国书法史上的类似事件和现象以及各个书体和流派。籍古察今,做好我们当今的事情。关键词:馆阁体;馆阁体现象;创新;个性在

3、中国书法史上,最令人瞩目和震动的事件之一,就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馆阁体事件了。此事对后世乃至今天一直影响很大。“馆阁体”是指在明朝初年,上海松江县的沈度、沈粲,其楷书字迹端正,疏朗秀丽而富神润,深受明成祖皇帝的喜爱,力加提倡。博得朝庭上下一片赞扬,人人效仿。成为当时官方推行的规范书体,专门用来书写皇帝诏书和诰命,并成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规定书体。由于缺少个性,千孔一面,被人称为馆阁体。“馆阁”指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明清两代翰林院亦称馆阁。“馆阁体”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力求典雅庄重的楷书书体。在明代亦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所谓“台阁”,本指尚书,引伸为官府之代称。实际上“

4、馆阁体”及“馆阁体现象”绝不仅仅是发生在明代和清代,这是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曾发生过的共同现象,是官方为了统一、规范的使用汉字而推行的标准的正书书体。主要用于科举考试、官方的公文或公共文书的书写等。就像我们现在通用的印刷体一样,它的作用就是记录和传播信息使用的工具。所以他强调实用性、规范性、美观性、不强调个性。因为,个性在这里没有意义。历代官方的这种行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必要的,正确的。就象我们现在的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提倡和推行规范使用和书写汉字一样,这与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表现是不挨边的两码事。既然馆阁体现象是一种官方的行政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中国自从有了文字的时候就有的事情。最早

5、期的甲骨文就是殷商政权承认并推行标准文字,从此以后,中国任何时期的规范书体,都首先是由政权来推广使用的。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历代皆有,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譬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他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者,形成秦代篆书,称为秦篆或小篆,进行强制推行,如焚书坑儒事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标准文字的现象。历史上就有当时的官方机构和大臣带头书写记载,如:“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等。另外还有秦始皇巡视各地所立的许多刻石。东汉时期的政权,在古隶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美术化整理,讲究点画造型、蚕头雁尾,结体法度严谨,横向取势,整齐

6、划一。蔡邕的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天下士子竞相观摩。称为今隶。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靠政府的职能部门用行政手段推行规范的标准书体的现象。 唐朝时期,唐代设立了弘文馆、崇文馆、翰林院等把楷书更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法度化,成为为官方推行的规范书体,并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由此他给后人留下了“唐人尚法”的说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靠政府的职能部门用行政手段推行规范的标准书体的现象。宋代的翰林院也推行了一种规范的标准书体用于书写公文或诏书叫“院体”。在明朝初期,上海松江县的的沈度、沈粲二人,由于其楷书字迹端正,疏朗秀丽而富神润,引起当时朝廷上下的关注。并深受明成祖黄帝的喜欢,称二沈为明朝的二王再世,所以力

7、加提倡。专门用来书写皇帝诏书和诰命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博得朝野上下一片赞扬,人人效仿。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关注的馆阁体的关键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靠政府的职能部门用行政手段推行规范的标准书体的现象。根据有关记载: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上海松江人。明代著名书法家,深得明成祖赏识,称他为我朝王羲之。科举之士多取法其小楷,因而形成台阁体。书法婉丽温和,端庄雍容。沈粲(1379-1453)字民望,沈度之弟,明代著名书法家。自号简庵,金卫乡大石村人, 8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O岁能真草,13岁时父母双亡,兄又发配云南,他独自闭门读书。家贫无纸,在墙壁上悬腕练字,其书法飘

8、逸遒劲,名重一时。后与兄沈度同年被成祖召入秘阁,授中书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与其兄齐名,人称“大、小学士”。他博学多才,品性高逸,不拘小节。晚年,厌楷书,喜行草,得宋仲温、陈文东之三昧,门外求字者常不断。比较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千字文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碑等。当时的中书舍人一职,主要担任缮写工作,书写上的要求,就是规范、典雅、美丽。清代是馆阁体盛行的时期。除了翰林院与其他政府部门所使用的公文书风外,在科举考试中,也是规定要用规范、标准的馆阁体进行书写。 所以,可以认为,所谓的“馆阁体”,是对官方所推行的标准文字的代称。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馆阁体与馆阁体现象,除了秦始皇时期用暴力强行推行秦篆,对不从者

9、杀以外。其它时期的馆阁体与馆阁体现象都只是强调在官方文书和科举考试时使用的规范书体,并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哪一个朝廷曾经有严禁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准书写其他书体的法令。所以东汉时期虽然有熹平石经蚕头雁尾,整齐划一的规范,但照样有石门颂、杨淮表记、礼器碑、曹全碑的不同面貌;唐朝时期,唐代设立了弘文馆、崇文馆、翰林院等把楷书更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法度化,成为为官方推行的规范书体,并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使用外,也有其他不下几十家不同的楷书书写风格,另外当时的张旭、怀素还创立的不同风格的狂草书;宋朝有馆阁体性质的“院体”,但也没影响苏、黄、米、蔡的不同表现;明有沈度、沈粲为主的台阁体,也有董其昌和王铎的不

10、同特征;清有馆阁体,也有邓石如和扬州八怪的诸家面貌。颜真卿早年的初唐法度把握得很好,但没有影响晚年颜体风格的出现。因此,可以说官方推行规范的标准书体,是从文字的实用出发的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他与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要求是不一样的,应该说是谁也不防碍谁的事情。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倡导推行一种规范文字的行政举措来说,这是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是正常的、积极的、文明的、有进步意义的举措。如果有谁以艺术个性作为借口,去限制国家政府所做出的规范、统一文字使用的行政措施,是明显失当的和过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历代政权在这发面的举措还都是比较温和的。和秦始皇针对拒绝接受秦篆者一律坑杀之相比不知要强多少倍。成祖皇帝所推行

11、的“字迹端正,疏朗秀丽而富神润”的二沈楷书书体也没有什么问题,它只是楷书大家族中的成员之一。至于为什么会在书法史上引起那么大的震动和影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不排除秦始皇是强制推行他的标准文字的,对不从者杀,所以人们都不敢道半个“不”字,大家习惯了逆来顺受,反而相对无言了。而明朝成祖皇帝只是温和的提倡,人们敢于说话而无任何顾虑,几乎成为失控,所以就出现了所谓“馆阁体”的事件了。就像中国文革时期推行样板戏一样,严禁其他的剧目演出,否则就以反革命罪论处,结果把当年单调枯燥的八出样板戏弄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很多人张口就能场上两句,道理都是一样的。篇三:中兴馆阁书目探论中兴馆阁书目探论杨自然自汉

12、朝刘向开创提要目录以来,历代官私书目力仿其体,但官目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完备者不多。汉志和隋志均为其中的上品,受史志目录篇幅限制,只作简单著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子弟把持秘书监,品位虽高,并无真才实学,所编目录只是随手登记书名而已。至唐宋两代才出现几部较好的目录,如开元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等。崇文总目诸家已有定论,对馆目论及者不多。它的体例仿崇文总目,由于当时赵宋政权偏居江南一隅,人力物力均受限制,加之成书快,又间有考究疏谬之处,但从历史上看,馆目的价值不容忽视。 唐宋两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典籍数量随之急剧增加,政府开始将所藏图书分库保管。唐代的藏书机构称“三馆”

13、,宋代谓“馆阁”。由于士族制度的衰落,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而入仕,很多优秀人才得到擢拔。宋朝政府把“馆阁”,作为培养学术人才和高级官吏的文化机构,馆职人员都是从科第中择优选拔的,他们有较高的学力,又有充裕时间从事校理图书和编制目录的工作,这是官修目录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随着图书品类的复杂,藏书数量不断上升,校勘和编目工序逐渐分离。经史子集四库都有专人典守,负责校书和编制库藏目录。而要编纂系统的国家联合目录,还需征集优秀的目录学家,在各个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上,选优使用,将官修目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北宋崇文总目即以欧阳修、王尧臣等人为主,以“馆阁”库藏目录和国史艺文志为参考,历时

14、8年而成,其大序小序由欧阳修撰写,被称为中国古代官修提要目录的帜垒。靖康之难,馆阁之储荡然无存。但由于图书的出版已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加之南宋政府十分重视“馆阁”的重建,广开献书之路,几十年后,图籍的数量便恢复到了北宋时水平。据南宋馆阁录李焘序云:“六龙驻跸临安四十年,三省、枢密院制度尚稽复旧,惟三馆秘阁岿然杰出,非百司比”。自绍兴元年至十八年,馆阁所得搜访图书,可以计数的即达25000余卷及将近500册、种,另有前代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墨迹、图画近30轴,碑刻近300本,不知卷数、册数的尚有不少1。延及淳熙年间,上距宋室南渡仅50年时间,馆藏即超过北宋。南宋馆阁,承北宋旧制,仍是封建王朝

15、储才之地。如果从南宋馆阁录及续录的官联门来考察,230余名宰执人物中,馆阁出身的过半。重视编目,为其优良传统。淳熙四年,陈骙等人以“中兴以来,馆阁藏书,前后搜访,虽帙渐广;循习之久,未曾类次书目,至有残阙重复,多所讹舛”上奏乞编书目2,历时8月,翌年5月进上,即为馆目。陈骙字叔晋,台州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一”3,于乾道四年被诏试馆职,后除受秘书监、参知政事等。任职期间,勤于馆事,潜心研读前人的目录学成果,所编馆目,成为南宋著名的目录学专著。馆目共70卷、序例1卷4,沿用4分法,52门。若与崇文总目相较,具有如下特点:四部类分略有变衍。经部增“经解”、“谶纬”;史部改实录为起居注,传记为杂传,岁时为时令,氏族为谱谍,从杂史、伪史中析出史钞、别史、霸史,添故事、谥法二目;子部将算术、历数合为历算,天文占书变为天文、占书二目,改杂占家为杂家,艺术为杂艺术家,卜筮为蓍龟;集部增楚辞一门。各类目皆视其图书多寡而定,反映南宋一代藏书特征。提要内容丰富。在四库总目提要问世之前,可以说是官修目录的典范。七略和七录的提要,主要是对作者介绍,而馆目的提要内容,堪称繁富,在这点上,只有晁、陈二目可以与之媲美。首先,赖此目得识史书之大略。如沈约谥法今已不存。崇文总目列入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