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0768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协办数字时代 中国出版 CHI NA PUBLISHING JOURNAL栏目主持/朱音论互联网时代职业记者存在的独特价值文/杨得志周敏一、 “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社会舆论形态开 始出现,有人将其称为“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时代。最突 出的特点,就是互联网的论坛、博客、播客等成为发布 消息的重要渠道。大量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 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 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浪潮与以“数字化”为根本 特征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罗杰斯认为,新技 术的三大关键特质为:(1)互动

2、性;(2)个人化程度以及 小众化本质;(3)新传播体系的异步本质,即不再受到 时间的束缚。1充分应用新技术而发展兴起的新媒介, 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不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对信息传 播的局限,还在理论上为所有声音提供了对媒介无限制 的接近使用权。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全球最大的博 客服务网站上出现了上百个报道“911”的个 人博客站点,发布了大量业余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 有目击者的亲笔描述,也有急切希望得到亲友消息的恳 求,远远超过了专业记者。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的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案,在爆炸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各种类型的博客 发布了爆炸现场的图片、录像片段,这些都

3、是当时远离 现场的专业媒体和采编人员难以做到的。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如此,中国网民也迅速成为这股浪潮的中坚力量。2009年中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发布的帖子、博客、 视频等各种用户原创内容已达到11.3亿条,比2008年 增长了3.14倍。近一年来,上开心网“偷菜”,用MSN/QQ聊天,上视频网站看大片,泡论坛、发帖子、写博客、发新浪 微博(),已经成为都市白领的常态。以上这 些网上沟通的新玩意儿(工具)都有个共同特点用 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 者,这些新媒体都有一个最新的名字:社会化媒体。中国网民不仅以3.6亿的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在社会化媒体的

4、参与程度上也非常惊人。其中:有73%的 网民即2.44亿用户使用MSN/QQ等各种即时通讯工具;2.22亿的网民使用视频网站,占网民总数的65.8%;1.81亿的网民拥有博客,活跃博客用户占62.7%;即使最新 出现的以开心网、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站(SNS),用 户规模也已达到1.24亿;还有近1/3的网民即1.03亿的人 在各种网络论坛里活跃着。二、 “人人都是报道者”的 “利”与“弊”“重庆钉子户事件 ”、“南京天价烟局长 ” 网民原创新闻,似乎正在成为这个社会信息流通的重 要来源。不可否认,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信息 发布具有虚拟、海量、快速等特点,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网友“

5、路边社”拍摄的图片会第一时间抓住64中国出版 2010年1月上CHINA PUBLISHING JOURNAL数字时代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协办 中国出版 CHI NA PUBLISHING JOURNAL人们的眼球,其用普通人的角度“报道”新闻,也可以给读者提供不少角度和细节。尤其微博出现使得网 络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实时新闻发布会平台,极大地丰 富了人们收发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根据中 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截至2009年6月,搜索 引擎和网络新闻占比分别为69.4%和78.7%,信息获取 类网络应用使用率上升。然而,真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记 者吗?据统计,大众传播媒

6、介的新闻信息总量中,有75%由信息源提供,只有25%由传播者亲眼所见写成。网络的自由与开放使得各种利益相关或不相关者都可 以通过这个渠道出于各种目的表达观点,使得传递出 的信息客观性和真实性无法保障。2008年10月,CNN 公民新闻站点iR的一则有关苹果掌门人乔布 斯患上心脏病的假新闻引发了苹果股价暴跌。CNN当 初开设iR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网民成为 记者,该网站也没有对网民的报道进行过滤。美国知 名博客作者亨利布拉杰特在相关文章的开篇中表 示:“公民新闻学显然在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测试中败下 阵来。” 在中国,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以中央电视台刚 刚曝光的“网络黑社会”,网络营销公司利用网

7、络社区的 匿名特点,在网上大量发布不真实的虚假的“水帖”和“枪 帖”,甚至是攻击、诋毁商业竞争对手以及个人的帖子, 操纵网络民意,且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了广大网民真实 的话语权,也严重损害了网络的信誉度。除了可能制造“假新闻”,我们再来分析“公民记 者”的局限性。“公民记者”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新闻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 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者,但由于他们受到自身思想 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生活环境、 工作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其视角和注意力则更多 地聚焦于身边的微观新闻,以此来展现公民个体的特质 和市民生活百态。因此,他们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往往 只

8、是随机的、片断的、表面的和缺乏深度分析的半成 品,需要专业化的传媒机构对其进行把关、过滤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三、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的 作用更为凸显目前,浅层信息的获取对“公民记者”来说已经不 成问题。随时携带手机、笔记本电脑、摄像机和无线网 卡的公众已完成了绝大部分任务,而对新闻点的研究和 对新闻深度的探寻往往显得薄弱。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 息里,如何识别真假、通过自己的采访对消息源进行严 谨而细致的核实,并以专业报道者的角度在最短时间里 还原事实全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专业记者在新媒体 环境下的作用更为凸显。1.辨析信息来源,寻求多方核实曾任金融时

9、报国外新闻主编的马克莫瑞迪斯 (Mark Meredith),拥有30年的记者经历和8年的教师生 涯。为了训练学生对新闻源的尊重,马克授课中专门设 计了一个环节:他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代表 以色列,另一部分代表巴勒斯坦,他让学生在规定的时 间内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双方的官方信息,比如访问双方 具有官方性质的网站,然后利用手中搜集的源头信息进 行辩论,马克的要求是无论辩论多么激烈,双方使用的 信息必须是经过官方认证的,拒绝一切流言和道听途 说。马克说自己通过这一方式来锻炼“准记者们”对新闻 源的警觉度,提高他们寻找多新闻源、平衡话语权的能力。3这样的专业训练是如今的记者职业培训当中最重要的

10、一堂,这种专业要求往往是一般公众没办法达到和 没有精力多方求证的。专业记者可以邀请事件亲历者或 目击证人从他们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叙述,并将这部分文 字添加在记者自身的报道中,从而有助于向读者提供更 真实、更具现场感、更接近真相的新闻,而不是完全依 赖网络或者其他路径。2. “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职业操守“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 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其目标是 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新闻专业主信息产品。2“新闻”也如同一种产品,它的生产和流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并且以中立性通必须经历一个从采访、写作、加工、整理、编辑到最 后

11、发布的完整的社会化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一个专业从业者和专业团队的努力来共同完成。和客观性为特征。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 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中,又一次明确了“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为确保新闻的公信652010年1月上 中国出版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协办数字时代 中国出版 CHI NA PUBLISHING JOURNAL力,新闻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不得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从事与记者职 务有关的有偿服务、中介活动或兼职、取酬。新闻采编 人员不得介入经营活动,严禁借新闻采访工作从事

12、广 告、发行、赞助等经营活动。”被称为“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的周曙光曾以非新 闻媒体的身份报道2007年重庆杨家坪拆迁事件、厦门PX 项目、蚁力神以及2008年瓮安骚乱事件倍受关注。他坦 言如此规划将来的“生财之道”:先在虚拟世界中出名, 然后以此赚钱。这番话让公众和学者不寒而栗,因为这 已经与“记者追求公共利益”的职业操守南辕北辙。目前,不乏一些“公民记者”以观众的欲望为目 的,强化新闻的煽情性,把人的情感包括本能当作商业 资源开发。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职业记者的职业素质与 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客观分析新闻事件中利益相关 人,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四、 职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的融合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

13、的特点,一方面需要快捷、海 量的信息,一方面也更加需要媒体和记者的权威性。公 民记者创作的作品,也需要利用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影 响力,通过大规模的复制,才能广为传播,发挥出传播 的最大效益。因此,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是一个互相依 存、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共生共荣的关系。公民记者 为职业记者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等“原料”,专业记者对 公民记者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加工,从专业、 深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把关。首先,提高职业记者的专业水准、并充分保证职业记者的采访权益。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闻记者的职 业化和准入制度。自2009年2月25日起,新闻出版总署 在全国统一换发新闻记者证,

14、预计换发记者证总量将超 过20万个。新版记者证特别新增了“各级人民政府应为持 本证进行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的内 容。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新闻采访工作是有效实现人民群众获取知情权的职务行为,媒体客观公正的采访报道和依法进行舆论监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闻记者证上增加这一内容是适应国家近年来 对新闻工作更加公开、更加透明的要求,特别是适应政 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的要求确定下来的,各级政府部 门要充分尊重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 件依法享有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 权。新闻机构及其采编人员依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受法 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

15、扰、阻碍。各级人民政 府应为合法的新闻采编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及时 主动地公开信息或向采访记者提供涉及采访事件的真实 信息,不得对业经核实的合法新闻机构及其采编人员封 锁消息、隐瞒事实,没有正当理由,公职人员不得拒绝 采访。其次,职业记者的工作重点适时转变。公民记者 或者是普通公众提供的信息为职业记者提供了大量的 信息来源,其中真假难辨。这就需要职业记者充分覆 行“把关人”的职责。对待这部分信息时,新闻媒介的工 作重心应该从“供应”转到“选择”,真正实行“编辑中心 制”,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的分类、过滤、鉴别、加 工、评价上,使新闻媒介更像一个信息加工厂或信息 中转站,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的作用。4 此外,职业新闻工作者除了“选择”、“加 工”、当好“把关人”之外,还要做好“导航员”的职责, 引导人们的有益阅读。当然,职业记者并不能完全依 赖公众提供的消息来源,还需要培养新闻敏感、独立 挖掘新闻的能力。再次,培养具备基本新闻素质的“公民记者”成为自 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