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0348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对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考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 张华庚 论文提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分配制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浓厚印迹。本文试图通过对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中心内容构建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路原则的分析,探讨提出企业内部分配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就构建新的分配体系的管理条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形成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系统推进论”。目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三大组成部分(即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之一的分配制度改革正不断深入。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分配制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大多数国有企业内

2、部分配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浓厚印迹。“不患寡、患不均”指导着企业的内部分配;重有形劳动、轻无形劳动,重劳动的“量”、轻劳动的“质”成为企业利益分配的无形原则;简单划一的分配模式造成分配制度的僵化,多年来形成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收入能升不降”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制约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中心内容构建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思路原则的分析、探讨提出企业内部分配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就构建新的分配体系的管理条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形成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系统推进论”,并试图以此引起企业界有关领导和

3、管理工作者对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一、 构建企业新的分配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为国企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这个精神落到实处。这首先要求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上必须有创新和突破,对“按劳分配”原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予以更深刻的理解,要把重视劳动的“量”转变为重视劳动的“质”,即更重视劳动的效果。在多种分配形式中,要突出知识和技能参与分配。为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4、有机结合,必须打破过去单一的分配模式、构建形式多样化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企业内部分配体系。所谓“形散”是指具体分配方案办法的多样化;所谓“神不散”是指全部利益分配都体现在与职工的劳动效果的紧密结合,即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构建企业新的内部分配体系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市场效益原则。即拟定内部分配方案,确定职工收入高低必须紧密与企业的市场状况相联系,必须突出效益这个中心。确立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企业每个职工的行为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把外部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传递给每位职工。确立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把员工为企业付出的有效劳动作为衡量职工收入高低的基本尺度。对那些即便付出了很多劳动

5、,但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显著甚而带来副作用的劳动在分配中应视为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不因为付出量的增加而增加收入。相反,对那些看似付出劳动量不多,但却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劳动则应视为高效劳动并给予较高报酬。这种市场效益化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效率公平原则。即讲效率又必须兼顾一定的公平,这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一项特殊要求。在一个企业内部此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地讲,劳动效率的高低与其收入成正比,但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工作环境条件不同,要求我们在突出效率的时候必须兼顾公平。比如一个企业的不同生产部门,由于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同,对其装备和劳动力的利用能力也不同,直

6、接影响到效率;即便生产相同的产品,由于占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不同也会付出相同的劳动得不到相同的回报而这些属于企业内部分工造成,具有一定不合理性。因此企业对部门的利益分配必须在考虑效益、效率的原则上兼顾公平,同样地各部门在二次分配或三次分配中亦应兼顾个体之间的公平。3、具体分配方案多样化原则。尽管企业的分配必须体现市场效益原则,但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任务不同,其对市场、对效益的作用贡献也不同,因而其分配的体现形式应是种多样。过去,大多数企业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分配模式:即全部职工都有一份占收入总额较大比例的固定工资,而在较少收入的活动部分中,工人根据本人完成工时数计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则与工人实际收

7、入的平均水平以不同挂钩系数获得或实行定额奖金。这表面看有一定合理性,但包含了许多不合理成份。首先对工人分配只突出了劳动量的付出而很少考虑劳动效果和物资消耗;其次由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没有衡量的标准而未能充分承认,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调动。这种分配模式的固化实际上造成了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新的分配原则要求将每个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效益水平和自已付出的劳动更好地结合起来,必然要求内部分配方案的多样化、标准化。二、 新的企业内部分配体系的框架设想按照构建企业内部新的分配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结合笔者在企业具体工作的实践,提出如下分配框架。1、对销售部门的利益分配。销售部门是企

8、业的收入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把企业实物形态的产品转为商品并货币化。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和回收货款是其主要任务,其对销售费用的控制退居次位。因此,企业在确定对销售部门分配方案时必须把握好上述特征,可先采取工资总额与回收货款包干挂钩、辅之以销售费用小指标考核办法,进而全面过渡到销售回款与销售人员全部工资、可控费用挂钩。2、对生产部门的利益分配。企业生产分厂(车间)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在规定的制造成本内制造用户满意的产品。满意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质的满意,二是价的满意。而质和价在很大程度上均由生产单位决定。质和价在生产单位的统一就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计划经济下生产单位的成本的压力来自于企业的行

9、政指标,既不直接又不具体。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将企业的成本压力直接传递给生产单位,调动生产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这可以通过确定新的分配模式来实现。简单说,可以对生产单位实行买空卖断式的成本总承包,即可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售价及原材料进价结合各生产单位生产占用的设备、职工的人员构成等因素测定出一系列内部供销价格进行核算,车间职工的全部工资都在净收入之中,其收入的高低直接与生产产品的数量和成本挂钩。这样就会促进车间提高产量和质量,严格控制各类消耗,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生产单位的压力也就与企业的市场压力紧密联系起来了。3、物资供应部门的利益分配。物资供应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生产单位提供物美价廉的原辅

10、材料(含外协配件)。因此可靠的供货保证和最低的采购成本是其主要实现的职责与任务。可采取每年核定一次最高采购限价和最高物资储备定额的基础上,其收入分配直接与供货保证度、采购成本升降率、库存物资增减量挂钩分配。从而鼓励广大采购人员以最低的价格购进最优质的原辅料,以最低的库存资金占用保证企业的生产。4、技术开发部门的利益分配。产品及工艺开发部门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工作的显著特点是创造性。因而就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正在为企业创造利润来衡量其履职状况,但又必须将其工作业绩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无论其付出多少劳动,衡量其主要成绩的标准仍然是市场、是效益。因此,对其分配可采取保一定的基本收入,而其主要收

11、入以其技术成果为企业新增利润或新增销售收入的提成来决定,即让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直接参与分配。5、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分配。这里的经营管理者系指未参与上述分配范围的企业经营者、综合部门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这些人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起综合性作用,故其收入应与直接从事企业生产、销售、技术、供应人员收入脱钩,而与企业经营效果挂钩,即与企业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利润等效益、效率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分配。在政府或投资主体对企业经营者实现年薪制、期权激励等的基础上,对这些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模拟年薪制考核确立其工资收入,从而充分调动全体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让管理知识直接参与企业内部分配。6、对辅

12、助生产及后勤服务部门的利益分配。原则上与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脱钩实现独立核算、自计盈亏。其职工收入直接与部门的经营业绩挂钩;其中对辅助生产部门如装备制造安装、房屋维修部门可在坚持对企业内部实行有偿服务的基础上,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扩大服务面以增加收入。对后勤服务部门如医院、宾馆、食堂、幼儿园等生活服务部门则全面推向市场,根据自已经营业绩决定职工收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这些部门应逐渐从企业剥离出去。对未剥离者则完全按独立的经济实体运作。对其经营者实现定指标、定奖惩的年薪制,对职工实行控制工资总额的工效挂钩,促进其企业化经营。三、构建新的分配体系的管理条件分配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企业各项管

13、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既没有脱开专业管理的分配管理,也不会存在失去分配激励、约束的专业管理。构建企业新的分配体系既对企业管理的深化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又必须以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为支撑和条件。从分配制度改革对企业管理进步的要求或促进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的转变。新的分配体系是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因而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必须由计划转向市场,即转变那种只重生产重现场而不重视营销重视市场的管理观念;转变那种只重视量的发展而不重视质的提高的观念;转变那种工作中只重视行政命令而忽视利益调节的观念。把企业管理转变“以质量为基础、以财务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思路上来,促进企业管理

14、的全面进步。2、管理体制的转变。科学的分配制度可以促进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也会对不适应的体制提出改革要求。按照构建新的分配体系的思路原则,必须构建更加分权的内部管理体制,形成企业内部多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责任中心(如成本中心、收入中心、采购中心、物资储运中心)和管理体系(如财务核算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监督约束体系、发展决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体系的建立,也才能使企业改革发挥出综合效果。3、对专业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要实现按市场效益原则构建新的内部分配体系,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核算体系。坚持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不是坚持以财务部门为中心,而是对企业各单位工作都要加强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各级

15、负责人都要掌握基本的财会知识,懂得成本控制的方法。但财务部门又必须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领导、监督和保证作用。为此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实现由记帐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其次分配的改革也对企业人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逐步实破以解决职工就业为主而较少考虑效益效率的观念,引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及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人员的有序合理流动,为二级单位加强管理创造人事条件。新的内部分配体系对物资采购管理及质量保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随着新的分配体系的建立,专业管理必须更严、更细、更规范。4、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定额工作。先进合理的定额是测算成本指标、确定分配方案的基础。企业

16、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计划价格等构成企业定额体系,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对构建新的分配体系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必须规范和系统化。其次是信息工作。新的分配体系除了要建立起一套指标考核体系外,重要的是各单位要分解实施这些指标。指标的建立和分解过程都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反馈和分析处理。这是一项相当庞大繁锁的信息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一些时间性要求强的时点性指标处理要求要及时和准确,这就对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显得迫切和必要。其三是计量和检测工作。没有完善的检测手段就没有准确的检测数据,没有准确的数据就无法给企业销、产、供各环节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和检测资料,就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内部分配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因此计量和检测工作也必须不断加强。其四是标准化工作。技术标准为生产部门提供行为标准则,是生产部门控制质量的依据,而管理标准则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行为规范、落实工作责任。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